2017年12月10日 星期日
2017年11月12日 星期日
2017年11月9日 星期四
2017/11/2~4「社區林業2.0實務課程-原鄉生態旅遊」心得報告暨活動照片01 ( 編號01包基成)
《極端氣候在雲端上阿禮的自然相遇》
人生追求的無非就是培養「豐富的知識、專業的技術、人文的態度與價值,以及實際的在地行動。」個人從事教職工作雖有36年的教學經驗,但參加本次課程一再提醒自己:「凡事歸零,重新學習。」細究每一堂的課程,傾聽每一位上台專講的老師或學員,來自台灣各個地方––熱愛這塊土地,實際推動社區營造、友善自然環境,頗具績效的團隊負責人,四十個精英集聚在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參加三天二夜密集性的實務訓練,無非就是台灣的「良心」,良心得之於良知與良能,貴在社會責任的在地實踐,見證了公民五大核心素養「知識、技能、態度、價值與行動」的典範。
開訓典禮上,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謝寶全副校長與林務局陳美惠(大美惠)專員率先登場,謝寶全副校長以專長領域現身說法,分享積極發展農特產品加值工作的經驗,如:研發絲瓜飲、絲瓜酥與絲瓜餅等產品,並誠意十足的致贈苦瓜茶包給每位學員,鼓勵社區夥伴在推動生態旅遊過程中,除了發展導覽解說活動的功力外,更要創意思考如何為自身社區或部落的特色產品加值。林務局美惠專員表示這次於屏科大開班的社區林業2.0訓練班目的在於培訓社區夥伴推動社區林業所需要的專業知能,揭櫫未來社區夥伴們,開辦有關生態旅遊的課程,將以屏科大甫成立的「社區林業發展中心」為學術研究與實際推動的重要窗口,這對長期蹲點在各部落或社區推動生態旅遊的社區林業研究工作室的團隊,注入一劑強心針。
素稱「保育天使」的陳美惠教授擔綱「生態旅遊的意涵、認證指標與案例」「社區生態旅遊資源概論」「台24線生態遊案例分享」的課程,專業的論述,間以十多年以來投入環境保護與生態旅遊實際經驗、從九二一大地震的獲救,歷經恆春半島的落山風,楓港凌晨兩點鐘急駛在台1線,後座坐滿茫然眼神的學生,落下的淚水,話到雲端阿禮遭逢莫拉克風災的肆虐,………,多少個夜裡風塵僕僕,上山下海,知性的傳授與感性的分享,突地發現族人賜名給她Cemedhase(和煦的陽光)與Samelrenge(馨香遠播)自有他不凡的典故,冒著生命危險、親愛土地人民的典範與故事,感動了在場聆聽的學員,部落發展史又添了一頁「悲憫上帝的兒女」行腳在殘破山河的故事。
屏東藍色東港溪協會總幹事吳儷華小姐,從事社區營造也有十多年的經驗,是舊識好友,從小姐到為人母,孩子都已九歲了,目前接棒從事牡丹鄉生態旅遊的發展,屏東又多了一位國境之南的保育尖兵。林晨意老師來自苗栗的姑娘,族人賜名Lrailrai(剛強堅毅),講授「台24線原鄉部落遊程案例」,認識她也有七年之久,講述台24線發展生態旅遊,宛如鄰家孩子講故鄉事話家務事的熟稔,中部來的好女孩,成立「奧山工作室」投入部落生態遊發展,該是故鄉人之福啊!思宇是外表嬌小可愛,溫文內斂的女孩,但專講「生態旅遊資源調查及監測與練習」、「調查、監測資料之整理與建檔練習」、「GPS與Google Earth軟體操作練習」課程之時,無不驚服她的專業與認真的態度,旁以助理苑甄的實地監測,初步體驗GPS的操作,好新奇也很感恩,啊!怎麼都是女性啊?且看「部落藍波」廖晉翊歸隊了,與登山勇士林軒宇(阿禮部落老人關懷志工)並肩服侍眾人,料理事務,還有行政調度的怡儒以及其他團隊成員,給予的服務,潛在課程諸如:環境的整理、迎賓送客的態度、食宿的安排、人員的調度、機動的應變…..,充分展現生態旅遊相關配套服務的品質,在部落在原鄉年輕的族群亦當如是的運作與學習。
國際知名生態旅遊專家--賴鵬智老師,社區林業2.0實務課程《原鄉部落生態旅遊》,擔任授課講師,專講教授「生態旅遊設計與秘密客監測的經驗談」。十多年前來過阿禮,三天訓練在屏科大社區林業發展中心,再次親受大師提攜與指導,獲益良多!特別感恩 賴教授南北奔波之辛勞,去年大手術復健中,仍接受承辦大小陳美惠保育天使的邀約,馬不停蹄地為台灣自然生態的保護,原鄉社區高品質的生態旅遊效命,特此謹致崇高的敬意與謝忱!
德文部落生態旅遊參訪活動的體課程中,德文生態旅遊在社區林業工作室培力多年,跌跌撞撞中,天災的歷練,算是台24線推動生態旅遊初具成效的部落。從雀榕母子樹、德萊公園、Zibuku開拓勇士先鋒的立柱、霧台抗日事件砲台遺址、芋頭窯炕、林下經濟咖啡農園、獵人步道的民族植物學,乃至山林智慧狩獵民族的倫理,生態工法陷阱的示範,解說員可是年屆七旬高齡的柯大白阿瑪(魯凱族語,父執輩稱呼)!道地集一生智慧,尊嚴豪氣地親自引路導覽解說,用他那不疾不徐、半生不熟的國語,在密密相思林樹下,剴切中肯地述說世代遞嬗,傳統的魯凱排灣文化倫理的規範,說到文化價值消褪之時,突然低頭的滄桑一嘆,我以熱淚只得仰頭不敢掉淚的看看林梢上篩落的一絲微光。在德文國小咖啡體驗之旅,時間倉促倥傯之際,緊抓住單眼相機
猛拍冬日下德文部落生態旅遊團隊熱切招呼的場景,咖啡脫殼、去皮、水洗、日曬、杵臼搗豆、篩吹皮膜、烘烤、手沖…..,柯大白阿瑪悄然出現在我面前,用晶瑩剔透的小小玻璃杯,斟了一杯滿滿的曉晨手沖咖啡,遞給我品嚐,我禁不住擁抱,大口對乾嚥下那一杯濃郁溫熱的咖啡,回望原鄉的山景不僅美麗,人味更美麗!
首日那一夜長達三小時的交流晚會,各個學員在社區推展生態旅遊的經驗分享,直到第三天下午「遊程規劃實務」最終的課程––以學員所屬社區為例,發表各部落或社區即將展開的遊程規劃說明會,一張張專注認真的眼神,娓娓道出長期蹲馬步駐點的努力成果,以及專業勾勒該社區或旅遊點的願景規劃,「德不孤,必有鄰。」我真實看到一群高貴的靈魂,一本初衷的良心,良知、良能將在台灣各個角落,持續發揮堅韌的生命力,關照土地,保育台灣的美麗家園、
躬反自省,以《極端氣候在雲端上自然的相遇》為課後心得,主因是本訓練課程陳美惠教授已有深入的經歷分享,不便再多著墨或論述,但是截至目前,因為氣候不穩定,大多數的族人被迫遷到平地––長治百合部落園區「永久屋」,阿禮部落推動生態旅遊,仍是未定之天!僅在文末附加《奇幻夢境的國度--生態旅遊在霧台芻議》。2007年霧台鄉刊邀稿未登原文,前後對照參考。十多年前,學術單位屏東科技大學社區林業研究室陳美惠教授團隊尚未進駐前,個人行動研究結合部落組織自主性推動生態旅遊五年的心得報告,重溫當年的淺見,彷彿又是宿命的輪迴,若以陳教授開始推動阿禮生態旅遊的時間(2007年)為標的,自有前後不同層次的作為與成就,換句話說,「生態旅遊」的推動,務必產、官、學、研、N(慈善團體)的五力結合才能成事,成事在人的協力合作,但要成功,仍在天意,阿禮部落極端氣候無論如何都勉力前行,一直面對艱辛的困境與挑戰,該如何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如何在瞬息萬變的氣候中推動生態旅遊?又如何在政治意識型態介入體制中,實踐最大公約數的社會責任?挑戰難關,關關難過…….還是那句老話:「走不完仍要啟程,我會在雲端上的阿禮與你們自然的相遇。」我們大膽的主動提出「自然生態人文景觀區」的劃設,再次參與本課程,擷取永續發展之道,一切歸零,重新思考,誠懇呼籲族人以謙卑的態度,因應時局與自然的變換,期盼有朝一日,在雲端上的阿禮部落千杯、萬杯,再來一杯的小米酒,回敬疼惜我們,關照我們的朋友。(下圖--阿禮部落石板屋群全景圖 包基成攝于1976年)
※活動相簿很多,請繼續點閱
2017/11/2~4「社區林業2.0實務課程-原鄉生態旅遊」活動照片02
https://photos.google.com/share/AF1QipN1YvHzPZQjkZdf9Ao-9kw3uIt1hJ6P4KFqsyj05gm3VsT14tb1Ht5bMVoE00tpRg?key=ZWo2cFF6ekstNjBtQkEwbnRoUHFQMFkyREE5T3J3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lavulas?hc_ref=ARRVYraQ0QhLGsJRltzWcBTqbc1pqURzBw5r9WB4d4J_uSldNicaxLTitLFvbTKCD5A&pnref=story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