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7年11月9日 星期四

2017/11/2~4「社區林業2.0實務課程-原鄉生態旅遊」心得報告暨活動照片01 ( 編號01包基成)

《極端氣候在雲端上阿禮的自然相遇》

         人生追求的無非就是培養「豐富的知識、專業的技術、人文的態度與價值,以及實際的在地行動。」個人從事教職工作雖有36年的教學經驗,但參加本次課程一再提醒自己:「凡事歸零,重新學習。」細究每一堂的課程,傾聽每一位上台專講的老師或學員,來自台灣各個地方––熱愛這塊土地,實際推動社區營造、友善自然環境,頗具績效的團隊負責人,四十個精英集聚在國立屏東科技大學,參加三天二夜密集性的實務訓練,無非就是台灣的「良心」,良心得之於良知與良能,貴在社會責任的在地實踐,見證了公民五大核心素養「知識、技能、態度、價值與行動」的典範。

        開訓典禮上,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謝寶全副校長與林務局陳美惠(大美惠)專員率先登場,謝寶全副校長以專長領域現身說法,分享積極發展農特產品加值工作的經驗,如:研發絲瓜飲、絲瓜酥與絲瓜餅等產品,並誠意十足的致贈苦瓜茶包給每位學員,鼓勵社區夥伴在推動生態旅遊過程中,除了發展導覽解說活動的功力外,更要創意思考如何為自身社區或部落的特色產品加值。林務局美惠專員表示這次於屏科大開班的社區林業2.0訓練班目的在於培訓社區夥伴推動社區林業所需要的專業知能,揭櫫未來社區夥伴們,開辦有關生態旅遊的課程,將以屏科大甫成立的「社區林業發展中心」為學術研究與實際推動的重要窗口,這對長期蹲點在各部落或社區推動生態旅遊的社區林業研究工作室的團隊,注入一劑強心針。
        素稱「保育天使」的陳美惠教授擔綱「生態旅遊的意涵、認證指標與案例」「社區生態旅遊資源概論」「台24線生態遊案例分享」的課程,專業的論述,間以十多年以來投入環境保護與生態旅遊實際經驗、從九二一大地震的獲救,歷經恆春半島的落山風,楓港凌晨兩點鐘急駛在台1線,後座坐滿茫然眼神的學生,落下的淚水,話到雲端阿禮遭逢莫拉克風災的肆虐,………,多少個夜裡風塵僕僕,上山下海,知性的傳授與感性的分享,突地發現族人賜名給她Cemedhase(和煦的陽光)Samelrenge(馨香遠播)自有他不凡的典故,冒著生命危險、親愛土地人民的典範與故事,感動了在場聆聽的學員,部落發展史又添了一頁「悲憫上帝的兒女」行腳在殘破山河的故事。
        屏東藍色東港溪協會總幹事吳儷華小姐,從事社區營造也有十多年的經驗,是舊識好友,從小姐到為人母,孩子都已九歲了,目前接棒從事牡丹鄉生態旅遊的發展,屏東又多了一位國境之南的保育尖兵。林晨意老師來自苗栗的姑娘,族人賜名Lrailrai(剛強堅毅),講授「台24線原鄉部落遊程案例」,認識她也有七年之久,講述台24線發展生態旅遊,宛如鄰家孩子講故鄉事話家務事的熟稔,中部來的好女孩,成立「奧山工作室」投入部落生態遊發展,該是故鄉人之福啊!思宇是外表嬌小可愛,溫文內斂的女孩,但專講「生態旅遊資源調查及監測與練習」、「調查、監測資料之整理與建檔練習」、「GPSGoogle Earth軟體操作練習」課程之時,無不驚服她的專業與認真的態度,旁以助理苑甄的實地監測,初步體驗GPS的操作,好新奇也很感恩,啊!怎麼都是女性啊?且看「部落藍波」廖晉翊歸隊了,與登山勇士林軒宇(阿禮部落老人關懷志工)並肩服侍眾人,料理事務,還有行政調度的怡儒以及其他團隊成員,給予的服務,潛在課程諸如:環境的整理、迎賓送客的態度、食宿的安排、人員的調度、機動的應變…..,充分展現生態旅遊相關配套服務的品質,在部落在原鄉年輕的族群亦當如是的運作與學習。
        國際知名生態旅遊專家--賴鵬智老師,社區林業2.0實務課程《原鄉部落生態旅遊》,擔任授課講師,專講教授「生態旅遊設計與秘密客監測的經驗談」。十多年前來過阿禮,三天訓練在屏科大社區林業發展中心,再次親受大師提攜與指導,獲益良多!特別感恩  賴教授南北奔波之辛勞,去年大手術復健中,仍接受承辦大小陳美惠保育天使的邀約,馬不停蹄地為台灣自然生態的保護,原鄉社區高品質的生態旅遊效命,特此謹致崇高的敬意與謝忱!
        德文部落生態旅遊參訪活動的體課程中,德文生態旅遊在社區林業工作室培力多年,跌跌撞撞中,天災的歷練,算是台24線推動生態旅遊初具成效的部落。從雀榕母子樹、德萊公園、Zibuku開拓勇士先鋒的立柱、霧台抗日事件砲台遺址、芋頭窯炕、林下經濟咖啡農園、獵人步道的民族植物學,乃至山林智慧狩獵民族的倫理,生態工法陷阱的示範,解說員可是年屆七旬高齡的柯大白阿瑪(魯凱族語,父執輩稱呼)!道地集一生智慧,尊嚴豪氣地親自引路導覽解說,用他那不疾不徐、半生不熟的國語,在密密相思林樹下,剴切中肯地述說世代遞嬗,傳統的魯凱排灣文化倫理的規範,說到文化價值消褪之時,突然低頭的滄桑一嘆,我以熱淚只得仰頭不敢掉淚的看看林梢上篩落的一絲微光。在德文國小咖啡體驗之旅,時間倉促倥傯之際,緊抓住單眼相機
猛拍冬日下德文部落生態旅遊團隊熱切招呼的場景,咖啡脫殼、去皮、水洗、日曬、杵臼搗豆、篩吹皮膜、烘烤、手沖…..,柯大白阿瑪悄然出現在我面前,用晶瑩剔透的小小玻璃杯,斟了一杯滿滿的曉晨手沖咖啡,遞給我品嚐,我禁不住擁抱,大口對乾嚥下那一杯濃郁溫熱的咖啡,回望原鄉的山景不僅美麗,人味更美麗!
        首日那一夜長達三小時的交流晚會,各個學員在社區推展生態旅遊的經驗分享,直到第三天下午「遊程規劃實務」最終的課程––以學員所屬社區為例,發表各部落或社區即將展開的遊程規劃說明會,一張張專注認真的眼神,娓娓道出長期蹲馬步駐點的努力成果,以及專業勾勒該社區或旅遊點的願景規劃,「德不孤,必有鄰。」我真實看到一群高貴的靈魂,一本初衷的良心,良知、良能將在台灣各個角落,持續發揮堅韌的生命力,關照土地,保育台灣的美麗家園、
    躬反自省,以《極端氣候在雲端上自然的相遇》為課後心得,主因是本訓練課程陳美惠教授已有深入的經歷分享,不便再多著墨或論述,但是截至目前,因為氣候不穩定,大多數的族人被迫遷到平地––長治百合部落園區「永久屋」,阿禮部落推動生態旅遊,仍是未定之天!僅在文末附加《奇幻夢境的國度--生態旅遊在霧台芻議》。2007年霧台鄉刊邀稿未登原文,前後對照參考。十多年前,學術單位屏東科技大學社區林業研究室陳美惠教授團隊尚未進駐前,個人行動研究結合部落組織自主性推動生態旅遊五年的心得報告,重溫當年的淺見,彷彿又是宿命的輪迴,若以陳教授開始推動阿禮生態旅遊的時間(2007)為標的,自有前後不同層次的作為與成就,換句話說,「生態旅遊」的推動,務必產、官、學、研、N(慈善團體)的五力結合才能成事,成事在人的協力合作,但要成功,仍在天意,阿禮部落極端氣候無論如何都勉力前行,一直面對艱辛的困境與挑戰,該如何與大自然和諧共處?如何在瞬息萬變的氣候中推動生態旅遊?又如何在政治意識型態介入體制中,實踐最大公約數的社會責任?挑戰難關,關關難過…….還是那句老話:「走不完仍要啟程,我會在雲端上的阿禮與你們自然的相遇。」我們大膽的主動提出「自然生態人文景觀區」的劃設,再次參與本課程,擷取永續發展之道,一切歸零,重新思考,誠懇呼籲族人以謙卑的態度,因應時局與自然的變換,期盼有朝一日,在雲端上的阿禮部落千杯、萬杯,再來一杯的小米酒,回敬疼惜我們,關照我們的朋友。(下圖--阿禮部落石板屋群全景圖    包基成攝于1976年)
附註:
《奇幻夢境的國度--生態旅遊在霧台芻議》
包基成Lavuras.Abaliwsu 寫于2006年原文如下:
雲豹的故鄉,
百合花的園地,
奇幻夢境的國度,
適合發展生態旅遊嗎?
    自公元2001年起,以「文化霧台,基督霧台」推動文化觀光事業不遺餘力的前鄉長杜傳先生,可謂煞費苦心,透過各大媒體推銷「伊拉戲水苦花魚,神山蘭花觀瀑布,霧台藝文石板屋,吉露日出井步山,大武溪釣滿行囊,阿禮賞櫻梅花香,佳暮頁岩奇又奇,好茶遺址憶從前」八大部落特色。2003年阿禮首當其衝配合櫻花季開鑼,適逢過年春節的人潮,遊客蜂擁而來,當日一下子湧進上萬人次,超過了部落所能負荷的承載量,造成自然生態的浩劫--含苞待放的櫻花慘遭攀折,路邊的野花連根拔起,石板屋的石材當成烤肉的燒板,就在櫻花樹旁升起爐火,炊煙裊裊、肉香撲鼻,真是名副其實的「烤櫻花祭典」,順勢三年的光景與知名度,造成「車輛壅塞、人聲鼎沸、攀折花木、垃圾滿地、隨處方便、闖入民家、盜取石板、烤肉燻花…..」的慘況,好不容易打開甲種管制的門禁,期待的遊客竟是造成生態浩劫的劊子手,「生態旅遊」(Ecotourism)的願景圖象破滅。從遊客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的傷感,從居民滿懷期待,到未蒙其利,反受其害的無奈,著實嚴重打擊對生態旅遊和觀光事業滿懷憧憬的霧台鄉民。
    直至2005612水災、海棠颱風的肆虐,道路坍方,交通阻滯,旅遊的人潮驟減,民間的旅遊業再度面臨嚴苛的考驗,但相對的自然生態方得休養生息的契機,生態保育與旅遊商機一直是部落發展的兩難課題。
    2006年以「在地發展、永續經營」為施政綱領的顏金成鄉長,在其「霧台鄉社會發展白皮書」裡,明確地勾勒「在地發展」兩項主軸:「高高屏觀光旅遊點、南台灣綠色產業基地。」並揭櫫「永續經營」的八項計畫:「公共運輸系統建置計畫、文化觀光產業計畫、部落藝術村推動計畫、數位部落建置計畫、閒置空間再造計畫、人才培育計畫、在地就業計畫以及永續經營計畫。」綜觀白皮書內容兼具生態(自然)、生活(社會)以及生產(經濟)三大課題,仍延續以往朝向生態旅遊永續經營的發展策略,可謂雄才大略,面面俱到,但是回歸到現實面,從霧台原鄉,號稱「雲豹的故鄉」,百合花的園地」,「奇幻夢境的國度」,在地人該提供的深度的文化旅遊配套,例如:生態的保育、自然景觀的維護、部落風貌的建設、農業工藝產品的銷售、民宿餐旅的服務、旅遊動線(遊程)的規劃、生態解說員的素質、餐飲管理人才的培訓、生態旅遊安全巡守隊之成立、志工團隊之機制……卻仍在畫餅充飢規劃的階段,或急就章的臨時任務編組,或公部門與在地民間團體爭攘補助款的迷思,形成多頭馬車、食指浩繁的拉鋸戰,彼此掣肘而無整體的考量與統合的戰力去營造宏觀的生態旅遊願景,顧客至上的行銷理念或實際作為,仍屬單打獨鬥的民宿經營者苦撐持守,卻未帶來生態旅遊的利基,改善大多數鄉民的生活。綜上所述從「遊客的作為」或從「在地服務的品質」雙方面的評估,「生態旅遊」的理想:「兼顧自然環境保育及當地住民福祉永續發展的一種具責任感的旅遊方式。」真是變得很遙遠,直言之,開放觀光為部落創造生機以及在地住民該提供的深度的文化旅遊配套,宛如空中樓閣遙不可及,實屬遺憾之事。
    執掌鄉政的鄉長很辛苦!主導規劃的鄉公所同仁也很辛苦!開門見山嚴苛地批判部落原鄉發展生態旅遊的困境,剖陳缺漏是有欠公云,也失厚道!畢竟原鄉部落面臨百年來的天災地變,客觀的因素有些時不是人盡其才其力就能幡然改革,也非一朝一夕登高一呼,就能蹴然成就,而且不能否認政府這幾年來多項福利政策所做的努力,所挹注的經費,鄉民在看,部落的人也感受得到。只因為筆者本身是魯凱族籍的教師,求學至今,四十年離鄉背井的歲月,一直扮演著都市原住民的學生身份,就業也一直待在平地的學校服務。環顧整個原住民社會結構解體之後,尤其魯凱族的大本源(屏東縣霧臺鄉),青壯年大都湧入平地謀生,逐工程(工廠)而居的生活,其子女亦隨之「逐家長工作地而就學」,與部落的實質互動漸形漸遠,客觀性主流文化的衝擊,其習尚、其語言、其思維或其學習成效可謂「不是平地人,也不像原住民的邊緣人」,此乃都市原住民學生面臨學習與母族文化認同的一大挑戰,更淪為都市經濟結構體最底層最弱勢的畸零人。回到部落原鄉,面對百年來天災地變衍生的種種問題,生態的浩劫、生命的威脅、文化的斷層以及生活的困頓危急存亡的關頭,筆者僅以漂泊異鄉心繫部落命運的遊子,心情自是紊亂,情緒自是激動,難免直言不諱的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批評與想法,還望有緣人督責導正。
    面對文化危機與傳承的困境,以及浩渺的生態旅遊,慨嘆之餘,筆者自2002年開始尋找部落理念相同的族人,深入部落人群中蒐集不同的意見,並於石板屋(部落頭目家)進行文化解說工作,對象有外地遊客、學者專家、部落青少年、兒童……等,互動間拓展了部落的面向,讓族人更有自信走出真正需要的生存模式,突破現今部落之困境。知識經濟的時代,個人常覺得除了透過教育的力量喚醒百合花的原鄉部落的自覺與省悟,今人談「在地主義」「在地發聲」的理念與創意,把人找回來激發另類的思考模式,切入目前困境的核心,在文化傳承與生態旅遊的議題上也有可資參酌之處。「在地參與」(local participation)──強調在地民眾在環境事務上主動積極地參與(林益仁,2003),此包含了在地文化傳統、土地權、資源管理權、草根環保行動、經濟體制面向、生態環境的限制與機會、部落總體營造、部落新風貌等課題,以「提供最大自然環境及文化的遊憩體驗、兼顧當地自然保育及文化保存、社區參與發展及經濟利益回饋並能重視生態及環境倫理」為工作原則(生態旅遊網,2002)。以魯凱族為例(裴家騏,2002)探討在地管理的可能性明確地指出:「沿用魯凱族傳統的狩獵制度…… 直接根據當地魯凱族人對資源利用之傳統,而且因為這個管理制度的源頭是當地居民所認同且熟悉的,不但容易獲得支持,而且也適合發展成一個結合當地居民、有效的共管機制,以共同規劃對當地自然資源的永續經營,包括:生態旅遊、文化保存、野生動植物資源利用、水資源保育及利用、檢舉不法行為...等。而當地居民的參予,也可以更快速的將當地其他傳統對自然資源運用的方式及智慧融入管理制度中、促進當地居民對自然生態環境的關懷及維護、傳承傳統環境及生態知識,以及創造當地山地部落的就業機會、活絡山區的經濟活動,以吸引更多的原住民青年回鄉服務。」大哉斯言,鑑於此部落會議個人特別提出營造原鄉部落高品質的生態旅遊的願景圖象—基於淨(山水清、空氣新、無色情)、靜(無噪音污染)、靖(安定和諧)三個優勢的條件,希望每一個村民,不管男女老少都是志工,義務扮演一個自然生態的解說員,或人文景觀的文化導覽者,使每一個遊客都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也將山水林木當成是自己後花園般的疼惜保育,誠然生態旅遊的理想國在現時的臺灣常令人感嘆,但魯凱人性情質樸,深摯的人文關懷與對人的敬重態度,在生態旅遊的框架中該是原鄉部落最大的特色,質言之,利基之所在就是「人情味」,但是我有多少能力可以做到兼具知性與感性的生態文化解說員?仍有賴於故鄉人對本土文化的認知與對自然生態的瞭解,乃至信仰生活身心靈一體的修為。
交通部觀光局於民國919月「生態旅遊白皮書」提出七項預期成效:(一)自然生態資源與地方具特色的文化資源得以受到保護與永續存在,免因過度開發與不當利用所造成的資源衰退與環境破壞,而達到保育與經濟開發兩者雙贏的局面。(二)生態旅遊與社區居民、民宿業者之結合,創造社區基層民眾就業機會,提高產業附加價值。(三)促進地方居民對在地文化與生活環境之自信心與維護之意識,有助於當地居民對地方整體發展之參與,進而提升當地生活環境的品質與地方之經濟水平。(四)吸引更多的喜好生態旅遊之國際遊客,以增加觀光外匯的收入。(五)因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發展生態旅遊可增加農、漁村與原住民部落閒置人力之就業機會。(六)養成國人正確優良之觀光旅遊習慣,重塑台灣之國際新形象。(七)提供國人優良的旅遊環境,以增進國人身心健康,提昇國人對本土資源、人文、社會之認知與認同。(生態旅遊白皮書,2004
    綜合「生態旅遊白皮書」所提的預期效益,對照霧台沈潛的優勢條件,營造「感動人心、淨化人心」的生態旅遊在霧台是可以的!從遊客旅程作為和在地服務品質雙方面的評估,以「生態旅遊」的規準,檢視開放觀光為部落創造生機以及在地住民該提供的深度的文化旅遊配套,從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嚴肅地面對生態旅遊的本質,進而一步一腳印回歸部落在地再造的具體方案,仍不應過度悲觀或無奈,可嘗試尋找特為部落量身訂做的生態旅遊發展策略,去建構生態旅遊具體作為。
曾經規劃本鄉生態旅遊發展計畫的屏東科技大學羅清吉教授,曾專文提到:「生態旅遊是一種具有環境責任感的旅遊方式,保育自然環境與延續當地住民福祉為發展生態旅遊的最終目標,因此,生態旅遊有兩大原則,第一是不破壞環境,第二是對當地居民的經濟生活有所幫助。也就是說生態旅遊在旅遊業者關心的是怎麼賺錢的產業問題;旅遊地當地人口中大略可區分為三種類型,其中一群人關心的是怎麼爭一口飯吃的就業問題;另有一群人是很關心當地的環境,不要被破壞了,要如何來保護它,以志業的心來參與這些活動。產業是要賺很多錢,就業是糊一口飯吃,而志業是貼錢做環境生態的保護,這三者之間怎麼協調、互相扶持就是生態旅遊的重要課題。」(羅清吉,2005)瞭解生態旅遊的涵義、困境與發展策略,回歸到霧台各部落的現場,「爭一口飯吃的就業問題」、「怎麼賺錢的產業問題」,此與大環境經濟景氣的客觀形勢相互牽連,茲事體大我們也許沒有多大能量可以改變多少,但是「貼錢做環境生態保護的志業問題」,霧台的鄉親應可擔此重任。幸好霧台鄉各部落不到三千人的居民,每一個人不管在哪裡都緊緊地牽繫著原鄉部落,一生中苦讀考取有固定收入的軍公教醫,或跑林班、逐工程或逐工廠努力掙來的積蓄,都會回歸部落投注營建家屋田園,那怕是過年才回家省親,也樂此不疲,因為這塊土地才是大家心靈的故鄉,如此民氣可用,只要有心何事不能辦成?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才出才,透過部落會議委託各民間團體或公部門,結合文化產業的特色、留守的青壯年和耆老、在外奮鬥有成行有餘力的人力資源,群策群力,參酌專家學者的建言,霧台生態旅遊的願景,就在這個人情味濃厚、謙恭有禮的人們,善待山川土地、保育自然生態的志工團隊,以及堅守家園、克儉克苦的老者,「重視品格而不在價格,推銷價值而不在價錢」的生態旅遊利基,符合「生態旅遊」的內在本質,可以在霧台實現。
    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霧台各部落居民,不管在地或外地,遊客旅遊團體,雖然支持霧台發展為自然生態旅遊專區,但對部落文化的認知,傳統領域的認識仍多未曾知曉的盲點,居民可以將聖經舊約全書、新約全書的目錄倒背如流,也可以如數家珍地告訴你以色列的歷史故事,甚而地中海東岸巴勒斯坦的土地、湖泊,耶穌基督誕生之地、傳教路徑……,一五一十地可以配吟唱方式詳述闡明,可是問他霧台各部落傳統領域相關地名,祖先從何而來?卻未有多少人可以答得出來,基督信仰的堅定,令人感佩!但對部落文化的認同,卻令人擔憂!這應是發展生態旅遊最大的絆腳石,本論述一直強調「部落本位」「在地發聲」的知能,如果居民支吾其詞講述部落人事物,自編自導解說部落生態景觀,正是戮傷部落生態旅遊願景圖像的劊子手。從內部的自覺與醒悟,霧台各部落的每一份子,筆者一而再,再而三在任何場合中呼籲各組織團體承辦任何活動,勿停留在乒乓球、排球、籃球輪序舉辦熱鬧有餘內涵不足的追趕跑跳碰活動,學生、青年難得放假,在學校就在玩這些玩意兒,是否可以安排一些兼具感性與知性的文化體驗活動?或尋訪獵人腳蹤嘗試探索傳統領域大自然之美的登山活動,讓獵人專家活起來率領這些孩子,讓部落耆老藝術大師教導這些都市原住民孩子,學習祖先的智慧與傳統技藝……。唯有如此文化的種籽才能真正撒下,期待像小米田,像紅肉李年年好收成,山谷裡的燈火,燈火落燼處燃起星火,我們才能昂然挺立地站在自己土地上傳說著部落的美麗神話,吟唱著傳統的優美旋律,訴說著豐富的多樣性物種生態。最後我們才敢大聲肯定地說:「雲豹的故鄉,百合花的園地,奇幻夢境的國度,是很適合發展生態旅遊!」
    後記:
從前年(2003)杜鵑颱風的侵襲,612水災、海棠風災的肆虐,重創部落的慘況是--櫻花不再是花團錦簇;遊客不再是川流不息。居民是悵然若失;災戶是忐忑不安,結果是觀光的願景變成遷村的議題。曾經專題在行動研究論文建構「阿禮部落生態旅遊」的願景圖象--「物阜、民豐、自然遊」竟演變成遙遠何其杳渺的夢想?與其說是圖象不如說是圖騰!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也只有一個霧台,我不得不感性地說:「故鄉的山河雖然變色,但從幼苗的滋長已顯盎然的綠意,乍見大自然自我療傷止痛的神奇力量。部落的災民雖然惶恐,但從長老的死守更露堅毅的眼神,看見ADIRI蒙神庇佑平安的無限希望!從遠處眺望霧頭山坍塌落石斷層區,似乎危機重重、無路可走,但是當我們俯身以雙手緊握懸崖上的岩石勁草,用臉貼近峭壁上的石板,親吻崩落的土石泥巴,深吸Labalriane瀑步恣放的芬多精,方才發現原來前面的路是無限寬廣………。得樂山農場的山豬在海棠颱風的災變中,誕生了五隻活潑可愛的小山豬,山谷中的百合花綻放出潔白奪目的花蕊,生命的喜悅歷歷在目。『搶救部落,不是搶救阿禮,不是搶救魯凱,而是搶救世界上將要消失的ADIRI!』。」回鄉的路是一條荊棘滿佈、危機重重、迢遙漫長的旅程,此時此刻唯有阿禮人團結一致、共赴家難才能走出百合花文化光環乍現的契機,只要部落一息尚存,願景圖象不會破滅,只是我們不需要腦滿腸肥、貪得無饜地希冀遊客一大把一大把的鈔票撒在部落,我們需要的只是「活著」──滿足我們基本的生活需求,保有「百合花民族」的尊嚴而活著即可,因此我們不一定要「物阜與民豐」,但可建構更務實的「小康、永續、自然遊」的願景圖象。「小康、永續、自然遊」的前提仍植根於「部落再造永續經營」的基石,歸結五個面向:(一)魯凱族傳統文化教育;(二)培訓生態旅遊、傳統技藝、農特產品專業人才;(三)社區總體營造策略聯盟;(四)生態旅遊規劃;(五)災後重建永續發展。而後有緣再敘……。























































































































































活動相簿很多,請繼續點閱
2017/11/2~4「社區林業2.0實務課程-原鄉生態旅遊」活動照片02
https://photos.google.com/share/AF1QipN1YvHzPZQjkZdf9Ao-9kw3uIt1hJ6P4KFqsyj05gm3VsT14tb1Ht5bMVoE00tpRg?key=ZWo2cFF6ekstNjBtQkEwbnRoUHFQMFkyREE5T3J3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lavulas?hc_ref=ARRVYraQ0QhLGsJRltzWcBTqbc1pqURzBw5r9WB4d4J_uSldNicaxLTitLFvbTKCD5A&pnref=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