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09年3月31日 星期二

兄弟如何看待我



古道照顏色--

大年初三阿禮村田野筆記




        大年初二從阿禮急奔下山,自覺逃過了一劫,奇怪的是,整夜輾轉反側,無法入眠,也許在阿禮的緣分未了,有個聲音呼喚我回家。這個回家的聲音帶領我在大年初三再度來到阿禮部落。 包基成主任說來到部落不要像個過客,而要像個歸人般將身體與這裡的土地連結起來。他的話總是讓人心情澎湃,熱血沸騰!下午時光,我帶著學習的心情跟隨阿禮部落的年輕朋友們來一趟部落巡禮,在包主任夫婦充滿使命感的解說之下,我看到了阿禮村一個我從來不知道的部落之美。在部落下方有一個世外桃源,從前是部落族人通往耕地與獵場的甬道。這一條幽幽古道充滿了歷史與文化的元素,沿途有著日本時期栽種的櫻花(緋寒櫻),有眷養山豬的豬寮,還有部落古時觀敵和禦敵的石板小屋,最讓我振奮的是魯凱民族英雄Belen留在一塊石頭上的腳印,據說該腳印是Belen要跟敵人決戰前運功所留下的。Belen不僅在阿禮被奉為民族英雄,在好茶、霧台也都是部落族人引以為傲的傳奇人物,就像希臘神話中的第一勇士阿基里斯一樣,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他的神蹟以及護衛族人的故事在魯凱族的口述歷史上不斷地被歌頌。也許阿禮部落可以爭取為Belen設立一個民族英雄紀念碑,讓後代子孫可以憑弔和歌頌,也讓魯凱族的後生晚輩找到可以為故鄉戰鬥及奉獻的典範。 接近傍晚十分,我們沿著石砌古道來到阿禮素人藝術家杜文喜先生的故居,可惜杜家的門關著,看來也好像很久沒開門了。聽說這個曾經得過土耳其伊斯坦堡藝術大獎的魯凱之光晚景淒涼,窮困潦倒終極一生,在部落沒有得到認同。在資本主義佔領下的魯凱族部落,像杜文喜一樣不被族人和家屬諒解的藝術家不在其數,當我們不能翻轉資本主義的價值觀,我們會有更多的杜文喜出現,為魯凱族的文化藝術打拼一生卻終身潦倒的失落者。來吧!讓我們一起努力,用魯凱人自己的力量,共同打造一個屬於部落族人的杜文喜藝術館!好嗎? 夕陽西下,歸人又成了過客。我又要向阿禮,這個霧頭山的百合花、鄉愁的老故鄉說聲再見。臨走時包大哥說昨日是他跟老婆結婚的22週年,結果他不但沒有給老婆送花,還把他拖下水一起搞這個大多數知識份子不怎麼在乎的部落主義運動。記得22年前,我跟著三和南村的循理會教友送鳳玉姐嫁到這個山村部落,我們那時開玩笑說,從小在平地長大的鳳玉姐可能撐不到10天就會落跑了。沒想到22年過去了,他還是謹守在包大哥身邊,跟他身邊的三個小朋友堅定的支持著先生為部落奮鬥的理想。 我認識包大哥,雖然也有20年以上的時光,但以前只能神交,並沒有機會像這兩天一樣如此貼近他的生活。這幾天,從茂林鄉到霧台鄉,從下三社到西魯凱,從濁口溪到隘寮溪,我循著山脈踏查祖先的土地,也藉由眼神辨識族人的面容,我看到、接觸到當代魯凱族知識份子的模樣,透過對他們的近身觀察,我發現他們的內心世界充滿著焦慮和不安,因此不是嚴重的自卑,就是極端的自大,深怕別人搶了他的飯碗和好處。結果,這樣的氛圍使得知識份子的周遭,除了一堆虛偽矯情、阿諛奉承的酒肉兄弟之外,很難出現真正志同道合的朋友,可以為部落共同打拼。大年初二在三地門見到了包勝雄,他告訴我魯凱族的知識份子只會拉朋友向下沈淪,卻不願祝福他人向上提升,就像猴群採香蕉,後面的猴子不斷拉扯前面的猴子,結果終究沒人採得到香蕉,大家因為拒絕合作而繼續餓肚子。 這30年來,我看到魯凱族知識份子在外生龍活虎,在每個領域裡的傑出表現,但奇怪的是他們的智慧卻只能在部落之外得到發揮,當有人自省而願意返鄉試圖貢獻部落族人時,通常都會得到異樣的眼光,甚至被懷疑排斥,這是什麼樣的知識份子格局?跟前面講的猴群有什麼兩樣?
        包大哥專為部落年輕人舉辦的部落巡禮已邁入第五個年頭,五年來沒有知識份子認同他的作法,甚至常常冷嘲熱諷說做這個有什麼用。五年來他寂寞的推動這些不起眼的活動,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只要良心過的去,對得起祖靈,他無怨無悔。是的,也許我們大多數的知識份子認為做這樣的投資報酬率很低,因此寧願把時間花在認為值得投資的人與事上。因此,春節期間,我看到了一群在酒杯中高談過論的知識份子和不斷穿梭在酒席中致詞卻言之無物的無能政客。而包大哥,我卻看到他身邊有四十個有靈魂、有信仰且對部落充滿使命感的小小Belen,一個將來可以為阿禮部落戰鬥到底的英雄勇士。
        『風檐展書讀,古道照顏色』,恭喜鳳玉姐,我們沒有把妳嫁錯人,賀喜阿禮部落,有這麼一個敏於思考又有行動能力的領袖,一個當代魯凱族知識份子引以為傲的典範。


台邦.撒沙勒 2007.02.20

2008年2月28日 星期四

奇幻夢境的國度--生態旅遊在霧台芻議


雲豹的故鄉,
百合花的園地,
奇幻夢境的國度,
適合發展生態旅遊嗎?

自公元2001年起,以「文化霧台,基督霧台」推動文化觀光事業不遺餘力的前鄉長杜傳先生,可謂煞費苦心,透過各大媒體推銷「伊拉戲水苦花魚,神山蘭花觀瀑布,霧台藝文石板屋,吉露日出井步山,大武溪釣滿行囊,阿禮賞櫻梅花香,佳暮頁岩奇又奇,好茶遺址憶從前」八大部落特色。2003年阿禮首當其衝配合櫻花季開鑼,適逢過年春節的人潮,遊客蜂擁而來,當日一下子湧進上萬人次,超過了部落所能負荷的承載量,造成自然生態的浩劫--含苞待放的櫻花慘遭攀折,路邊的野花連根拔起,石板屋的石材當成烤肉的燒板,就在櫻花樹旁升起爐火,炊煙裊裊、肉香撲鼻,真是名副其實的「烤櫻花祭典」,順勢三年的光景與知名度,造成「車輛壅塞、人聲鼎沸、攀折花木、垃圾滿地、隨處方便、闖入民家、盜取石板、烤肉燻花…..」的慘況,好不容易打開甲種管制的門禁,期待的遊客竟是造成生態浩劫的劊子手,「生態旅遊」(Ecotourism)的願景圖象破滅。從遊客乘興而來,敗興而歸的傷感,從居民滿懷期待,到未蒙其利,反受其害的無奈,著實嚴重打擊對生態旅遊和觀光事業滿懷憧憬的霧台鄉民。
直至2005年612水災、海棠颱風的肆虐,道路坍方,交通阻滯,旅遊的人潮驟減,民間的旅遊業再度面臨嚴苛的考驗,但相對的自然生態方得休養生息的契機,生態保育與旅遊商機一直是部落發展的兩難課題。
2006年以「在地發展、永續經營」為施政綱領的顏金成鄉長,在其「霧台鄉社會發展白皮書」裡,明確地勾勒「在地發展」兩項主軸:「高高屏觀光旅遊點、南台灣綠色產業基地。」並揭櫫「永續經營」的八項計畫:「公共運輸系統建置計畫、文化觀光產業計畫、部落藝術村推動計畫、數位部落建置計畫、閒置空間再造計畫、人才培育計畫、在地就業計畫以及永續經營計畫。」綜觀白皮書內容兼具生態(自然)、生活(社會)以及生產(經濟)三大課題,仍延續以往朝向生態旅遊永續經營的發展策略,可謂雄才大略,面面俱到,但是回歸到現實面,從霧台原鄉,號稱「雲豹的故鄉」,百合花的園地」,「奇幻夢境的國度」,在地人該提供的深度的文化旅遊配套,例如:生態的保育、自然景觀的維護、部落風貌的建設、農業工藝產品的銷售、民宿餐旅的服務、旅遊動線(遊程)的規劃、生態解說員的素質、餐飲管理人才的培訓、生態旅遊安全巡守隊之成立、志工團隊之機制……卻仍在畫餅充飢規劃的階段,或急就章的臨時任務編組,或公部門與在地民間團體爭攘補助款的迷思,形成多頭馬車、食指浩繁的拉鋸戰,彼此掣肘而無整體的考量與統合的戰力去營造宏觀的生態旅遊願景,顧客至上的行銷理念或實際作為,仍屬單打獨鬥的民宿經營者苦撐持守,卻未帶來生態旅遊的利基,改善大多數鄉民的生活。綜上所述從「遊客的作為」或從「在地服務的品質」雙方面的評估,「生態旅遊」的理想:「兼顧自然環境保育及當地住民福祉永續發展的一種具責任感的旅遊方式。」真是變得很遙遠,直言之,開放觀光為部落創造生機以及在地住民該提供的深度的文化旅遊配套,宛如空中樓閣遙不可及,實屬遺憾之事。
執掌鄉政的鄉長很辛苦!主導規劃的鄉公所同仁也很辛苦!開門見山嚴苛地批判部落原鄉發展生態旅遊的困境,剖陳缺漏是有欠公云,也失厚道!畢竟原鄉部落面臨百年來的天災地變,客觀的因素有些時不是人盡其才其力就能幡然改革,也非一朝一夕登高一呼,就能蹴然成就,而且不能否認政府這幾年來多項福利政策所做的努力,所挹注的經費,鄉民在看,部落的人也感受得到。只因為筆者本身是魯凱族籍的教師,求學至今,四十年離鄉背井的歲月,一直扮演著都市原住民的學生身份,就業也一直待在平地的學校服務。環顧整個原住民社會結構解體之後,尤其魯凱族的大本源(屏東縣霧臺鄉),青壯年大都湧入平地謀生,逐工程(工廠)而居的生活,其子女亦隨之「逐家長工作地而就學」,與部落的實質互動漸形漸遠,客觀性主流文化的衝擊,其習尚、其語言、其思維或其學習成效可謂「不是平地人,也不像原住民的邊緣人」,此乃都市原住民學生面臨學習與母族文化認同的一大挑戰,更淪為都市經濟結構體最底層最弱勢的畸零人。回到部落原鄉,面對百年來天災地變衍生的種種問題,生態的浩劫、生命的威脅、文化的斷層以及生活的困頓危急存亡的關頭,筆者僅以漂泊異鄉心繫部落命運的遊子,心情自是紊亂,情緒自是激動,難免直言不諱的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批評與想法,還望有緣人督責導正。
面對文化危機與傳承的困境,以及浩渺的生態旅遊,慨嘆之餘,筆者自2002年開始尋找部落理念相同的族人,深入部落人群中蒐集不同的意見,並於石板屋(部落頭目家)進行文化解說工作,對象有外地遊客、學者專家、部落青少年、兒童……等,互動間拓展了部落的面向,讓族人更有自信走出真正需要的生存模式,突破現今部落之困境。知識經濟的時代,個人常覺得除了透過教育的力量喚醒百合花的原鄉部落的自覺與省悟,今人談「在地主義」「在地發聲」的理念與創意,把人找回來激發另類的思考模式,切入目前困境的核心,在文化傳承與生態旅遊的議題上也有可資參酌之處。「在地參與」(local participation)──強調在地民眾在環境事務上主動積極地參與(林益仁,2003),此包含了在地文化傳統、土地權、資源管理權、草根環保行動、經濟體制面向、生態環境的限制與機會、部落總體營造、部落新風貌等課題,以「提供最大自然環境及文化的遊憩體驗、兼顧當地自然保育及文化保存、社區參與發展及經濟利益回饋並能重視生態及環境倫理」為工作原則(生態旅遊網,2002)。以魯凱族為例(裴家騏,2002)探討在地管理的可能性明確地指出:「沿用魯凱族傳統的狩獵制度…… 直接根據當地魯凱族人對資源利用之傳統,而且因為這個管理制度的源頭是當地居民所認同且熟悉的,不但容易獲得支持,而且也適合發展成一個結合當地居民、有效的共管機制,以共同規劃對當地自然資源的永續經營,包括:生態旅遊、文化保存、野生動植物資源利用、水資源保育及利用、檢舉不法行為...等。而當地居民的參予,也可以更快速的將當地其他傳統對自然資源運用的方式及智慧融入管理制度中、促進當地居民對自然生態環境的關懷及維護、傳承傳統環境及生態知識,以及創造當地山地部落的就業機會、活絡山區的經濟活動,以吸引更多的原住民青年回鄉服務。」大哉斯言,鑑於此部落會議個人特別提出營造原鄉部落高品質的生態旅遊的願景圖象—基於淨(山水清、空氣新、無色情)、靜(無噪音污染)、靖(安定和諧)三個優勢的條件,希望每一個村民,不管男女老少都是志工,義務扮演一個自然生態的解說員,或人文景觀的文化導覽者,使每一個遊客都有賓至如歸的感覺,也將山水林木當成是自己後花園般的疼惜保育,誠然生態旅遊的理想國在現時的臺灣常令人感嘆,但魯凱人性情質樸,深摯的人文關懷與對人的敬重態度,在生態旅遊的框架中該是原鄉部落最大的特色,質言之,利基之所在就是「人情味」,但是我有多少能力可以做到兼具知性與感性的生態文化解說員?仍有賴於故鄉人對本土文化的認知與對自然生態的瞭解,乃至信仰生活身心靈一體的修為。
通部觀光局於民國91年9月「生態旅遊白皮書」提出七項預期成效:(一)自然生態資源與地方具特色的文化資源得以受到保護與永續存在,免因過度開發與不當利用所造成的資源衰退與環境破壞,而達到保育與經濟開發兩者雙贏的局面。(二)生態旅遊與社區居民、民宿業者之結合,創造社區基層民眾就業機會,提高產業附加價值。(三)促進地方居民對在地文化與生活環境之自信心與維護之意識,有助於當地居民對地方整體發展之參與,進而提升當地生活環境的品質與地方之經濟水平。(四)吸引更多的喜好生態旅遊之國際遊客,以增加觀光外匯的收入。(五)因應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發展生態旅遊可增加農、漁村與原住民部落閒置人力之就業機會。(六)養成國人正確優良之觀光旅遊習慣,重塑台灣之國際新形象。(七)提供國人優良的旅遊環境,以增進國人身心健康,提昇國人對本土資源、人文、社會之認知與認同。(生態旅遊白皮書,2004)
合「生態旅遊白皮書」所提的預期效益,對照霧台沈潛的優勢條件,營造「感動人心、淨化人心」的生態旅遊在霧台是可以的!從遊客旅程作為和在地服務品質雙方面的評估,以「生態旅遊」的規準,檢視開放觀光為部落創造生機以及在地住民該提供的深度的文化旅遊配套,從理想與現實的落差,嚴肅地面對生態旅遊的本質,進而一步一腳印回歸部落在地再造的具體方案,仍不應過度悲觀或無奈,可嘗試尋找特為部落量身訂做的生態旅遊發展策略,去建構生態旅遊具體作為。
曾經規劃本鄉生態旅遊發展計畫的屏東科技大學羅清吉教授,曾專文提到:「生態旅遊是一種具有環境責任感的旅遊方式,保育自然環境與延續當地住民福祉為發展生態旅遊的最終目標,因此,生態旅遊有兩大原則,第一是不破壞環境,第二是對當地居民的經濟生活有所幫助。也就是說生態旅遊在旅遊業者關心的是怎麼賺錢的產業問題;旅遊地當地人口中大略可區分為三種類型,其中一群人關心的是怎麼爭一口飯吃的就業問題;另有一群人是很關心當地的環境,不要被破壞了,要如何來保護它,以志業的心來參與這些活動。產業是要賺很多錢,就業是糊一口飯吃,而志業是貼錢做環境生態的保護,這三者之間怎麼協調、互相扶持就是生態旅遊的重要課題。」(羅清吉,2005)瞭解生態旅遊的涵義、困境與發展策略,回歸到霧台各部落的現場,「爭一口飯吃的就業問題」、「怎麼賺錢的產業問題」,此與大環境經濟景氣的客觀形勢相互牽連,茲事體大我們也許沒有多大能量可以改變多少,但是「貼錢做環境生態保護的志業問題」,霧台的鄉親應可擔此重任。幸好霧台鄉各部落不到三千人的居民,每一個人不管在哪裡都緊緊地牽繫著原鄉部落,一生中苦讀考取有固定收入的軍公教醫,或跑林班、逐工程或逐工廠努力掙來的積蓄,都會回歸部落投注營建家屋田園,那怕是過年才回家省親,也樂此不疲,因為這塊土地才是大家心靈的故鄉,如此民氣可用,只要有心何事不能辦成?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才出才,透過部落會議委託各民間團體或公部門,結合文化產業的特色、留守的青壯年和耆老、在外奮鬥有成行有餘力的人力資源,群策群力,參酌專家學者的建言,霧台生態旅遊的願景,就在這個人情味濃厚、謙恭有禮的人們,善待山川土地、保育自然生態的志工團隊,以及堅守家園、克儉克苦的老者,「重視品格而不在價格,推銷價值而不在價錢」的生態旅遊利基,符合「生態旅遊」的內在本質,可以在霧台實現。
我們不得不承認霧台各部落居民,不管在地或外地,遊客旅遊團體,雖然支持霧台發展為自然生態旅遊專區,但對部落文化的認知,傳統領域的認識仍多未曾知曉的盲點,居民可以將聖經舊約全書、新約全書的目錄倒背如流,也可以如數家珍地告訴你以色列的歷史故事,甚而地中海東岸巴勒斯坦的土地、湖泊,耶穌基督誕生之地、傳教路徑……,一五一十地可以配吟唱方式詳述闡明,可是問他霧台各部落傳統領域相關地名,祖先從何而來?卻未有多少人可以答得出來,基督信仰的堅定,令人感佩!但對部落文化的認同,卻令人擔憂!這應是發展生態旅遊最大的絆腳石,本論述一直強調「部落本位」「在地發聲」的知能,如果居民支吾其詞講述部落人事物,自編自導解說部落生態景觀,正是戮傷部落生態旅遊願景圖像的劊子手。從內部的自覺與醒悟,霧台各部落的每一份子,筆者一而再,再而三在任何場合中呼籲各組織團體承辦任何活動,勿停留在乒乓球、排球、籃球輪序舉辦熱鬧有餘內涵不足的追趕跑跳碰活動,學生、青年難得放假,在學校就在玩這些玩意兒,是否可以安排一些兼具感性與知性的文化體驗活動?或尋訪獵人腳蹤嘗試探索傳統領域大自然之美的登山活動,讓獵人專家活起來率領這些孩子,讓部落耆老藝術大師教導這些都市原住民孩子,學習祖先的智慧與傳統技藝……。唯有如此文化的種籽才能真正撒下,期待像小米田,像紅肉李年年好收成,山谷裡的燈火,燈火落燼處燃起星火,我們才能昂然挺立地站在自己土地上傳說著部落的美麗神話,吟唱著傳統的優美旋律,訴說著豐富的多樣性物種生態。最後我們才敢大聲肯定地說:「雲豹的故鄉,百合花的園地,奇幻夢境的國度,是很適合發展生態旅遊!」
後記:從前年杜鵑颱風的侵襲,612水災、海棠風災的肆虐,重創部落的慘況是--櫻花不再是花團錦簇;遊客不再是川流不息。居民是悵然若失;災戶是忐忑不安,結果是觀光的願景變成遷村的議題。曾經專題在行動研究論文建構「阿禮部落生態旅遊」的願景圖象--「物阜、民豐、自然遊」竟演變成遙遠何其杳渺的夢想?與其說是圖象不如說是圖騰!我們只有一個地球,我們也只有一個霧台,我不得不感性地說:「故鄉的山河雖然變色,但從幼苗的滋長已顯盎然的綠意,乍見大自然自我療傷止痛的神奇力量。部落的災民雖然惶恐,但從長老的死守更露堅毅的眼神,看見ADIRI蒙神庇佑平安的無限希望!從遠處眺望霧頭山坍塌落石斷層區,似乎危機重重、無路可走,但是當我們俯身以雙手緊握懸崖上的岩石勁草,用臉貼近峭壁上的石板,親吻崩落的土石泥巴,深吸Labalriane瀑步恣放的芬多精,方才發現原來前面的路是無限寬廣………。得樂山農場的山豬在海棠颱風的災變中,誕生了五隻活潑可愛的小山豬,山谷中的百合花綻放出潔白奪目的花蕊,生命的喜悅歷歷在目。『搶救部落,不是搶救阿禮,不是搶救魯凱,而是搶救世界上將要消失的ADIRI!』。」回鄉的路是一條荊棘滿佈、危機重重、迢遙漫長的旅程,此時此刻唯有阿禮人團結一致、共赴家難才能走出百合花文化光環乍現的契機,只要部落一息尚存,願景圖象不會破滅,只是我們不需要腦滿腸肥、貪得無饜地希冀遊客一大把一大把的鈔票撒在部落,我們需要的只是「活著」──滿足我們基本的生活需求,保有「百合花民族」的尊嚴而活著即可,因此我們不一定要「物阜與民豐」,但可建構更務實的「小康、永續、自然遊」的願景圖象。「小康、永續、自然遊」的前提仍植根於「部落再造永續經營」的基石,歸結五個面向:(一)魯凱族傳統文化教育;(二)培訓生態旅遊、傳統技藝、農特產品專業人才;(三)社區總體營造策略聯盟;(四)生態旅遊規劃;(五)災後重建永續發展。而後有緣再敘……。
撰文:包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