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ed By Blogger

2019年8月17日 星期六

3.5CM十年隙縫依然──古老部落的試金石


3.5CM十年隙縫依然──古老部落的試金石
包基成Lavuras.Abaliwsu[1]
摘要
                 200988日莫拉克風災遭逢巨變,致使西魯凱族阿禮部落傳統領袖家屋起居室的樓層傾斜,牆角與地板出現裂縫3.5公分,但在十年後的房舍,仍屹立不搖,該裂縫依然保持原貌的故事談起……。追念阿禮部落是一個古老的聚落,是西魯凱族四百年來從未遷村的老部落,豐富的自然資源,珍貴的古蹟資產,純真的文化底蘊,該是台灣原住民魯凱族理當永久保存的文化瑰寶,是否能經得起大風大雨的摧殘?是否能適應重建政策的「良法美意」與「實際作為」?正是災後十年磨練乃至未來待發的試金石。回顧上書給政府的「重建綱領」,生態遷移與三生一體(生態、生活、生產)的發想,檢核十年來永續發展的歷練與成效。期從且戰且走的行動研究經驗中,爬梳理出一條族人真正想要的「回家之道」,而在極端氣候的考驗,政治體制的決策,或成或敗都是感恩,因為我們都曾盡心盡力地付出!期許在不確定的未來,建構原鄉「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以及平地區「長治百合部落園區綠美化多功能公園村」,務實邁向「安居樂業」與「傳承文化」的願景而努力。
關鍵詞:重建綱領、永續發展、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百合公園村

壹、 楔子

曾經被勘查劃定為「安全堪虞地區」,政府委派專家評估調查報告「不適合人居住」,慈善團體鼓勵原鄉「休養生息」,認定部落要「集體遷村」。而部落重組自救聯盟,堅持「原鄉不棄,文化不滅,魯凱永續。」的理念,且戰且走,十年過往,歷歷在目,話說當年……
「哇!弟弟、妹夫快到隔壁房間看看,牆角與地板出現了裂縫,有坍塌的危險,快撤離爸爸、媽媽、阿姨與孩子們先到別的地方避難,.....。」200988日凌晨,我急吼著叫喚一夜未成眠,正守喪(前一日才剛舉行么弟告別式)的家人。
    全家窩在百年石板屋裡,熬過連夜狂風暴雨的侵襲,一早濛濛亮強風挾著暴雨灌進石板砌牆,戶內積水滿地,戶外樹搖地動,困在屋裡無法到外查看風勢,聽見隔壁房起居室傳來嘎嘎巨響,立即查探新屋,果然牆角出現裂縫,地板磁磚也正裂開,遂緊急疏散家人安置在他處,隔日風雨稍歇,巡視災情,順便量測地板與牆角的隙縫,最大裂縫處3.5公分。
    莫拉克八八風災十年來,也歷經地震與風災的侵襲,但該樓層仍然屹立不搖,每一年汛期一過,敏感性的習慣,皮尺隨身攜帶,離家前總會再去丈量,而該裂縫十年依然,仍保持著3.5公分的隙縫。走出戶外,環顧周遭阿禮部落全境依然無恙,綠意盎然,保育類動物活躍在林間溪谷[2],不時傳來嘶鳴叫聲,熊鷹、林鵰、大冠鷲等飛禽在空中翱翔,證明固守部落,「原鄉不棄、文化不滅、魯凱永續」的理念,堅持到底是對的!

貳、西魯凱阿禮部落簡介

一、原鄉──屏東縣霧台鄉阿禮村

阿禮(Adiri)是台24線最末端──西魯凱古老的原鄉部落,位於屏東縣霧台鄉行政轄境內,井步山(阿猴富士山,Alruane)東坡面的山腹,本部落海拔高度約一千三百公尺,面對霧頭山(Parathidane)餘脈亞泥苗山(Rucapulapulane,亦稱祖母山Lakainguta),東南面縱谷即高屏溪上源頭北隘寮溪支流,往上游溯源可達阿禮瀑布,越過山稜西北斷崖與吉露(Kinulane)遙遙相對,傳統領域沿著霞迭爾山山稜線,經中央山脈南段主脊霧頭山遠至知本主山、小鬼湖(巴油池,Taidrengere),橫跨屏東與台東縣境與卑南鄉為鄰。

阿禮傳統領域全境共90.18平方公里(含林班地80.45公里、保留地9.38平方公里)[3]。阿禮原地名叫「Adiri」,從本部落朝向東方可仰望傳統領域第一高峰霧頭山(Parathidane,海拔2,736公尺)的山頂,霧頭山山頭狀似獵具長矛(Idiri)尖刃處,IdiriAdiri諧音,故以Adiri名之。另有一說:「阿禮部落就如其名Tadidirivane﹗」魯凱母語意譯為「令人懷念、令人流連忘返」之意,Adiri(阿禮)是省稱。傳說洪水時期阿禮聚落即座落在Laudaudare舊址,早有祖先原生居住(來自何方?無從查考),歷史脈絡沿革,16世紀至20世紀初期,荷蘭或日本人類學家幾乎都是在外圍部落,田調其他部落族人的口述,紀錄阿禮的歷史,現存文獻也都是學者相互傳抄的濫觴,其記載係舊好茶部落分支有之,台東遷移至此有之,直至1937年才有日本學者千千岩助太郎實地採訪阿禮部落,稍有初步的歷史記載,田調阿禮部落傳統領袖(大頭目)阿爸禮握手(Abaliwsu)家屋,經小女包宇歡Aruai Abaliwsu翻譯如下:「Adiri的住家(高雄州 屏東郡),戶主Baliwsu Lavuras,歷史紀錄,阿禮部落標高海拔1300米,大約在30年前由古茶布安部落遷居出來1030名。遷居的動機是由於在原居住地經常被Paiwan部落、Puyuma部落、Bariwsu部落等競爭部落殺傷,生活不安穩,也不便於農耕和狩獵。大約270年前,頭目從台灣下大南社遷移並合併,共28名。大正310月(1914年),南方武裝的時候,Butai部落(霧台)毫不猶豫地反抗政府,其中50名部落人丁加入應援,然而霧台投降後,部落也就跟著投降。交通Talamakau部落(大武東川)→徒步10kmAdiri部落,或是屏東驛站→(Taxi)→三地門部落→徒步20km→霧台部落→徒步12kmAdiri部落。」[4][5]

依據古阿禮部落遺址Laudaudare追溯至洪水時期的傳說,加諸千千岩助太郎的紀錄,祖先早已居住在舊阿禮至少千年之久,原舊址人口增加,飲用水短缺,約四百年前才遷至Balriu上阿禮[6],後來陸續有舊好茶,以及東魯凱的族人搬遷至此,一百多年前上阿禮居住地飽和,一批族人遷至下部落Wmauma。日治時期1942年(昭和17年)曾多達775人,世代交替,謀生不易,部分族人遷至屏東縣瑪家鄉三和村,也有一批陸續往台東縣境遷移,如金峰鄉的歷坵、嘉蘭、正興,乃至卑南鄉的東興村(Tarumake),均有阿禮部落的後裔,歷年來遷居族人尋根探源到阿禮蔚然成風,但傳說與歷史的紀錄,還原真實歷史淵源,仍需靠相關證據佐證,最近固守部落的包泰德Drangalru舅舅,整理古阿禮舊遺址,挖掘到近似新石器時代的赭紅陶片,耆老們也透露有不肖者盜取原古陶壺,變賣給古董商之傳聞,令人不勝唏噓,但可確認的是阿禮部落也曾參與霧台抗日事件,舊阿禮Labelabe古道下探北隘寮溪谷,越過河流,逕往達德勒Dadele(神話傳說巴冷公主原鄉)、大武東川部落(Talamakau)、小山部落(Derau),往來交通頻繁,百年前構成阿禮、吉露與達德勒隔岸三角鼎立的網絡,時序推移,至今阿禮該是西魯凱族群留守原鄉,四百年來最古老的部落。

二、平地──長治百合部落園區

98年莫拉克風災重創部落,慈濟功德會於中央廣播電台長治分台舊址興建永久屋,即現今之「長治百合部落園區」,阿禮災民申請永久屋第一批入住者共51戶,已於9986日第一期落成啟用儀式後搬遷居住。第二批22100年底前完工。目前戶籍登記共有116戶,人口347人(2018,因重建政策分配永久屋不當,仍有近百人在外地租屋居住,戶口尚未遷入,欠缺整體性的規畫,致使部落分崩離析,於是成立「社團法人屏東縣霧台鄉百合永續發展協會」,正積極爭取第三批永久屋之權益,期許族人回歸部落的大家庭,以貫徹政府轉型正義與落實居住正義的德政。

三、阿禮部落自然人文生態概況

阿禮不只是擁有自然生態的好山好水、紅花美景,尊重生命亟待保育的奇禽異獸,保留傳統石板屋的遺址,珍藏百年古蹟文物的Abaliwsu傳統領袖之家,國寶級素人藝術家杜文喜Arase的工作室,更多的是可以率性促膝長談,嗑芋頭乾、品紅肉李露,把小米酒言歡的部落住民,誠如部落族人相互激勵的勉語:「莫道山水無情,唯因人情味的妝點,才顯得超凡入聖,才叫做『生態旅遊』。」2003年起阿禮開始積極朝向『品格取代價格,價值代替價錢』以人情味包裝的旅遊服務。過程中雖歷經風災雨災的肆虐,但在小眾預約式,兼顧自然生態保育與產業經濟發展的套裝旅遊行程廣受好評,尤以2009年八八水災之前,素有「生態保母」之稱的陳美惠教授,更將結合社區林業與生態旅遊的觀念,融入社區總體營造,使長年飽受災患的阿禮部落願景美夢再現,使失業回鄉打拚的青壯年活出自尊自信的生命力,200956月間該是阿禮生態旅遊發展時機成熟,已經準備好正要展翅飛翔的階段。

雖然莫拉克風災百年的浩劫使生態之旅一度停頓,但是十年來土崩地裂、路斷橋毀的考驗,仍阻絕不了「用專業推廣生態旅遊,用熱忱散播保育種子」(汪文豪,2010)的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社區林業陳美惠教授研究室領導的團隊,農委會林務局大力支持,以及阿禮本部落決心固守老部落的在地住民,十年以來期使部落重整復振的決心,「於莫拉克颱風過後八個多月再以『阿禮再起.重生99』為主題,即起推出阿禮部落慢活遊程,讓遊客享受最自然的生態之旅,每一梯次只限16……[7]據工作團隊轉述該慢活遊程預約團體,五、六月份星期假日已額滿,但汛期因提前報到而取消。

截至目前,雖然汛期風災雨災不斷,諸如2011523水患,以及919凡那比颱風的重創,以及連年的天災地變,但阿禮部落只要一息尚存,仍有4戶居民不畏山塌路斷的不便,決定留鄉發展,「以低度開發、豐富的動植物生態,持續經營一種以保育為主軸、並提供部落生活與文化體驗的生態旅遊。這種小而美的生態旅遊是否是大型風災後,留鄉原住民的生機和部落永續發展的新模式?阿禮的經驗已開啟了一線希望。」[8]傳統領域的土地仍在,阿禮仍存有浪漫的憧憬,應是美夢,更是原鄉復活的詩情──雲豹的故鄉,百合花的園地,奇幻夢境的國度,正是發展自然生態,人文體驗旅遊的試金石,而阿禮部落傳統領袖之石板屋更扮演著蹲點再造文化復振的基地,因此文化重建正是刻不容緩的事工,歷年來層峰均能以西魯凱最後古老的部落,即將消失的部落,在原住民文化園區時任局長的鍾興華副主委,關鍵時刻伸出援手精心擘畫,加諸各行政機關相關部會的協力奧援,寬編經費挹住,力挽狂瀾,讓苟延殘喘的母親故得以延續她美麗的生命。[9]

參、「災後重建綱領」上書給政府[10]

馬英九總統任內,南臺灣遭逢巨變,遙想1996年的賀伯颱風,馬總統當時任職行政院政務委員,不辭辛勞,不畏土石坍塌的危險,趕赴部落慰問屏東縣海拔最高的阿禮部落,還與家父家母(阿禮部落當家頭目)合照留念,當年的玉照與古文物目前仍靜靜地掛在山上阿禮部落頭目石板屋的石牆上,我以災民代表身分,受邀參與201086日於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總統與屏東原住民的對談,身為部落對外的發言人代表之一,當時的建言:「魯凱族人是現在台灣古老的原住民族之一,文化源遠流長、意象鮮明,不論是傳統歌舞、服飾、及社會制度皆有優質的呈現,八八風災重創整個魯凱族群區域,原居住地大面積的土石流失,族人流離失所,我不得不重新思考目前魯凱族災民正面臨的問題,迫切地重申兩大訴求:
一、主體性:
依據災後重建條例第二條:『災後重建應以人為本,以生活為核心,並應尊重多元文化特色,保障社區參與,兼顧國土保安與環境資源保育。』第二十條:『災區重建應尊重該地區人民、社區(部落)組織、文化及生活方式。』所有的規劃必先取得魯凱族同意才能開始,包括住屋及相關公共設施。興建原則──先建住屋、再建公共設施,務必保留魯凱族主體性的文化特質與部落特色,尤以現在永久屋大愛園區的正名問題,應以尊重包容的態度,廣徵多方意見再予命名。(按:現已正名為「長治百合部落園區」)
二、完整性(或整體性):
原住民「家」的概念是以部落的「整體性」考量,永久性安置計畫應保留完整的部落型態,以從速、從寬、從簡原則,以部落為單位統籌規畫,而不以戶為單位個案處理,而目前已完成第一期永久屋工程,災民憂喜參半入住,因為大家仍惦念著未分配到永久屋的族人,建議第二期或第三期的工程進度、設計籃圖與規劃方案透明化,並能讓災民代表參與基地規畫或設計藍圖的相關諮詢會議,商定後依共識規畫設計,誠信原則訂立契約,承諾背書公告,以安撫災民,再依工程期程逐一完工安置災民,以挽救魯凱族的生命,永續經營發展。
最後我再拜託  總統重視西魯凱族群正面臨不確定性的未來「亡族、毀鄉、滅村」的諸多疑慮,直言之即是未來魯凱族人要怎麼生活?早於去年(2009年末)提出「魯凱族災後重建綱領」並已寄送到重建委員會與原住民族委員會,以『原鄉不棄,文化不滅,魯凱永續』的規劃理念,以空間軸和時間軸畫分類似季節性生態遷移模式,劃定『平地中繼生活圈』與『原鄉重整復育圈』的重建型態,重建委員會陳副執行長振川博士肯定並支持『魯凱族災後重建綱領』,誠懇盼望  總統亦能重視並多方牽成,『越是貧瘠荒蕪的地方,越能開創璀璨強韌的生命。』但望  總統真知卓見、睿敏的領導,以拯救正面臨亡族、毀鄉、滅村噩運的西魯凱文化經典的民族」

隨函附件《魯凱族部落重建綱領》內容:
一、事由:因應八八水災所帶來對魯凱族的空前災難,請以大格局、大思維規劃西魯凱霧台鄉八個部落(谷川、神山、霧台、吉露、阿禮、大武、佳暮、好茶)從災難中重建再起,復興族群文化之道。
二、說明:
(一)規劃理念:「原鄉不棄,文化不滅,魯凱永續。」觀諸當今政府之重建政策,皆以劃定特地區域,令族人放棄原鄉土地,迫使遷居平地為優先考量。族人當以「原鄉不棄,文化不滅,魯凱永續。」為基礎,凝聚共識,思考對我族人子孫最有利的永續營生之道。
(二)重建型態:「母子臍帶相連之生命共同體」霧台鄉傳統領域是西魯凱族人的母親,八個部落當中,有三個部落(神山、霧台、大武)留在原地繼續發展,其餘五個部落中,好茶村確定將重建於瑪家農場,另外四個部落(阿禮、谷川、佳暮、吉露)是否遷居鄉外或留居鄉內,尚有許多可能性。無論居於何處,各部落與霧台鄉先祖傳來土地之間仍為「母子臍帶相連之生命共同體」關係不變。
1、空間軸劃分:「重整復育圈」與「中繼生活圈」
(1)重整復育圈:留在原鄉傳統領域部落之重建目標,設定為「重整復育圈」。
(2)中繼生活圈:離開原鄉另尋新居地部落之重建目標,設定為「中繼生活圈」。
2、時間軸劃分:「颱風汛期」(6~10月)與「平常時期」(11~5月)
(1)當颱風汛期來臨,位居「中繼生活圈」之部落可提供「重整復育圈」避難照顧之功能。平常時期,位居「中繼生活圈」之部落將成為「重整復育圈」部落之生計產品的包裝、展示與對外聯繫窗口。
(2)「重整復育圈」又可規劃為「自然生態復育區」、「傳統產業復振區」以及「文化資產保護區」。平常時期,位居「重整復育圈」部落將照顧看守在「中繼生活圈」部落族人之土地家園,利其仍可回鄉工作。如此方可兼顧族人安全與復育,生計與文化雙贏。
三、辦法:
(一)重整復育圈:
1、三生一體:
(1)自然生態復育區(生態):配合農委會林務局與部落居民共管機制,規劃以工代賑再造「山林守護天使」的就業新方案,擬定「治山、防洪、造林、疏濬等國土保育專案」,解決當地居民生活安置就業與原鄉部落自然生態復育的兩大問題。
(2)文化資產保護區(生活或文化):原鄉部落不乏千百年古蹟古物,建請文建會與原民會調查現有文化遺產列管,寬列預算派駐專業人員或居住地保管(擁有)者,妥善維護與保存,進而結合自然生態深度的旅遊網絡。
(3)傳統產業復振區(生產):生產之農特產品,諸如:小米、甘藷、芋頭、紅藜、紅肉李、愛玉子、龍鬚菜(佛手瓜)、咖啡等傳統產業,該生產區原生態工法列為安全區者持續經營維護,不再大面積濫墾、濫伐,列為不安全區者嚴禁復耕或栽植。
2、配套措施:
(1)嚴密控管機制:制定部落公約對原鄉部落之居民,尤以工代賑方案之工作人員採績效責任淘汰與激勵制,強化復育工作效能。另對濫墾、濫伐者依據相關法令處以嚴厲之處分。重大公共工程發包修建,應成立「災後環境勘查與環境工程監測驗收」委員會,成員包括部落大頭目、部落長老、幹部代表、專家學者與政府代表一干人組成,為社區安全與工程品質,此委員會應以公正超然的立場審慎勘驗,且公部門應予法律公權力,杜絕偷工減料之弊端。
(2)緊急應變指揮中心:每年雨季6~10月份訂為「封山重建月(或重整復振期)」,颱風警報「族安預警機制」啟動,勒令長居原鄉部落之族人全數撤退至「中繼生活圈」之住屋,設置「平地區急難指揮中心」與「部落緊急救援中心指揮站」,建置部落與都市雙向聯絡網,成立之緊急應變指揮中心,相互支援、調度或提供救援物資,原鄉僅留緊急應變中心特定人員留守,以維持生命安全。
(3)生態旅遊願景藍圖:為落實魯凱族「分享主義、共產文化」之理想,達到國家森林資源全民共有、共管、共享之願景,在原鄉部落重整的經營管理上,民宿經營業者建立民間企業或慈善團體認養制度,並草擬「原鄉部落生態環境認養要點」及『部落果園農場認養手冊』,讓慈善團體、民間企業得以順利執行其相關之認養工作,發展結合自然生態、人文關懷與文化探索的深度旅遊網絡,以維持民宿經營業者基本的收入,解決原鄉產業復振生計的難題。
(二)中繼生活圈:
1、基本需求:
(1)安全第一:配合「永久屋」政策,建造安全、穩固、耐久的房舍。
(2)就業為先:考量居民多元就業的發展,兼顧生計需求與生涯規劃。
(3)部落機制:維持魯凱部落型態,避免分崩離析,散居異鄉,而遭致村毀、鄉滅、族亡之途。
2、配套措施:
(1)型塑魯凱族語言巢:西魯凱霧台八個部落五分之四的人口幾乎在平地工作,魯凱共和村之興建,離鄉背景流離各地的族人必能匯聚在一起生活,自然型塑「魯凱族母語語言巢」,魯凱共和村內只要達成共識皆以母語交談,甚至鄰近的魯凱部落──三地門鄉的青葉部落、瑪家鄉的美園社區,也一併納入語言巢的教學系統,設立新小學或托兒所或幼稚園,實施三語(母語、國語、英語)教學之本位課程,深信母語可以復振且能永留傳,期達「母語不斷,文化不滅」的終極理想。
(2)返鄉尋根探源之旅:配合年度三節(春節、小米祭、聖誕節),規劃返鄉尋根探源之旅,融合部落文化、自然生態、傳統領域、傳統祭儀宗教儀式等課題,舉辦多元親近原鄉、認識原鄉、關懷原鄉,進而保護原鄉的具體行動方案,期使下一代的孩子不忘本,知道真正的故鄉原來在這裡。
(3)三合一返鄉重整運動:推動部落「文化、信仰、生活」三合一返鄉重整運動,在道路安全、氣候穩定的前提下,鼓勵在都會區工作者週休假日返鄉,帶領全家人回家整理住屋,清潔環境,蒔花、種草、植樹,美化環境,一起參加主日崇拜,一起關心部落年邁的長輩,一起安慰鼓勵在地替我們看守整建家園的弟兄姊妹,並提供必要的協助與服務,此乃當下急迫該做的事。
(4)共和村擬定「部落公約」:透過「部落公約」之建立,強化居民與部落生命共同體的使命感,不只是部落再造運動,更經由公約之建立發展部落之自治運動,保存優良傳承更是不斷革新進步的動力。
(5)文化中心草擬「遊客守則」:中繼生活圈設立「遊客服務中心」,目的希望能經由行為管制,使要前往「重整復育圈」參加生態旅遊的遊客,做行前解說與訓練,達到原鄉部落自然恢復穩定之生態環境,同時限制遊客之破壞和干擾,教育自己也教育遊客,以深度的關懷,回鄉歸人的心情回饋部落,使其自發性地維護部落生態環境和傳統領域自然保護區。
(6)單一窗口對外發聲:為增加部落與政府部門之互動與意見交流之功效,經由部落會議決議之事項,依據部落會議組織章程,委由「民意代表」對政府相關部門提出建議案,並由監督委員追蹤其發展結果與辦理成效。若為民間企業團體或社會慈善團體,則交由「公共關係」負責人與之接洽或提出建言。
(7)重整經費籌措:經費拮据是部落發展最大的問題,應依據部落公約籌募資金,經費來源包括:居民奉獻、公益團體樂捐、擬計畫向公部門爭取、或部落公共營業收入盈餘……。如果有一天,「中繼生活圈」也能設立諸如九族文化村或原住民文化園區的舞台,暫定名為「魯凱文化園區」召回各地傑出的魯凱藝術家進駐本共和村,世界僅有的以魯凱之名的文化村,發展魯凱本位的文化技藝節目表演或展示,結合「重整復育圈」原鄉生態旅遊是否也可以自籌財源呢?
(三)暢通交通路網:
1、母子臍帶相連之生命共同體:
本提案「重整復育圈」一如重症病患,亟待療傷止痛的母親,而「中繼生活圈」一如初成胚胎,更需哺育滋養的嬰兒,母子二體之間的臍帶連絡網即是台24線公路及其支線。
2、台24線公路務必保持暢通:聯絡「重整復育圈」與「中繼生活圈」的重要交通幹線,台24線沿途之谷川、神山、霧台、吉露、和阿禮五個部落的公路保持暢通,另支幹線通往大武、佳暮乃至舊好茶的路網亦能修建搶通。

肆、十年磨一劍──災後重建綱領總體檢

山上(重整復育圈──原鄉部落)與平地(中繼生活圈──屏東縣長治百合部落園區),申請永久屋第一批入住者共51戶,201086日第一期落成啟用儀式後搬遷居住。另在2011417日第二期永久屋工程舉行動土典禮,已於2012311日開幕感恩會後共22戶陸續遷入,目前已形成新的原住民聚落,本文定調於「中繼生活圈」稱之,以別於「原鄉重整復育圈」。災後重建結合「教育文化」、「自然生態」、「經濟生產」、「政治組織」和「生態旅遊」的問題更顯龐雜,問題本身雖繁雜,但個人以為部落的生機,部落的文化、部落的生活,其基本結構的厚實,仍植根於居民的自覺與共識,仍取決於部落的念力與執行力,質言之其主導的力量仍在「教育」。談「部落總體營造」、「永續經營」若不回歸教育的本質,部落的願景圖象,無異是緣木求魚,如空中樓閣,部落的生命終會在世界上消失,故本文內容著眼於「四生一體」:生活:賡續優良傳統文化,發展部落本位教育。生態:深化生態保育專業,培訓人才經營部落。生產:復興原鄉傳統產業,活化部落經濟發展。生命:發揮策略聯盟功能,催化社區組織再造。
「生活」包括教育與文化的課題,「生態保育」為原鄉核心的籌碼,「生產」即生計養衛的憑仗,「生命」即部落的命運共同體,期從「自我教育」──自知、覺醒與團結三大方針,以在地參與模式結合社區發展協會、教會團體、觀光協會、公益團體NGO、公部門、專家學者、在地住民等權益關係人人力資源大集合,發揮統合的意志與資源,殘破山河中重現再生的力量,群策群力為部落尋出永續經營的發展方向。建構願景藍圖,揆諸西魯凱部落重建的議題:「生活的挑戰、生態的浩劫、生產的困頓與生命的威脅」面臨四大問題的部落危機,歸納發展願景四大目的:「賡續優良傳統文化,發展部落本位教育;深化生態保育專業,培訓人才經營部落;復興原鄉傳統產業,活化部落經濟發展;發揮策略聯盟功能,催化社區組織再造」。感謝學者林浩立先生投書莫拉克新聞網[11]之建言,結合並融入於發展願景四大主軸,九年前期望在未來從事重建具體行動歷程中,實現部落的夢,部落的希望工程,茲以「十年磨一劍──災後重建綱領總體檢」,逐一檢視:
一、賡續優良傳統文化,發展部落本位教育
(一)中繼生活圈建造傳統石板屋(類似紐西蘭毛利族文化教室):
作為古文物典藏處、傳統祭儀廣場、語言巢發展中心、部落資訊網站以及生態解說窗口。目的是保護古文物的安全、維繫部落文化的命脈、發展魯凱語言巢的基座,建置部落資訊網站,並連結原鄉生態產業的系統網絡,建構結合古物保存、文化課程、母語教學、資訊網絡、生態教育窗口多功能的部落教室。有四項功能:
1、古文物典藏處:保護西魯凱古文物的安全,典藏百件文物提供陳列展示。
2、傳統祭儀場所:維繫部落傳統文化的命脈,如:收穫祭儀、傳統狩獵分享禮儀、男丁禮、配戴百合花冠禮儀、古陶壺之禮、傳統婚禮、部落會議等。
3、語言巢發展中心:復振魯凱族母語的基座,如:家庭語言巢、族語課程教材研發、母語師資培育訓練、部落族語活動等。
4、部落資訊網站:連結原鄉三生一體(生態保育、生計產業、生活文化)系統網絡的建置。
5、文化解說導覽:部落樣貌、生態、解說導覽訓練中心。
成效:長治百合部落園區建造傳統石板屋,目前無任何硬體設施,「百合希望小書坊」[12],連結阿禮部落文化廣場,擔綱軟體建設四大功能的任務。
(二)重整復育圈設立文化資產保護區或文史工作室:
    行政院文化部的社區總體營造及生活文化等相關計劃,也可以申請經費,若評估有必要在原部落成立「文化資產保護區」者,即可直接洽詢;若評估不需要「文化資產保護區」,或許可以成立一個「文史工作室」,提供學者專家進一步研究魯凱族的歷史文化,作為代代相傳的典藏資料。
成效:山上傳統石板屋充當文化工作室,基於風險管理,一半古陶壺及相關文物,原民會原住民文化園區管理局協助2012525日古文物離厝儀式,720日配合園區25周年慶隆重的舉行開幕大典,策展至826日園滿落幕。順益台灣原住民博物館展開為期三個月(101105日至10215日)的展覽,展出後,遷移至平地的古文物,暫時安置於百合永久屋儲藏。硬體建設部分,財團法人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發展基金會2012年間贊助修繕阿禮傳統領袖防漏工程,但「文史工作室」尚未成立,一半的古文物至今仍固守原鄉。[13]
(三)地方自主的教育:
地方自主的教育是提昇人力素質與心靈重建的最佳管道社區營造或發展工作最核心的工作,其實是人的發展與素質的提昇,有高素質的社區居民和教育學習環境才可能有永續發展的社區。合作共生的社區觀念要由社區人來進行,由國家主導的教育系統是無法勝任的,因為只有社區居民才能決定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若能協助阿禮部落族人自主負責推動社區合作共生教育,才是重燃希望的最佳途徑。任何災民都應該要瞭解,與其怨天尤人,倒不如自助再祈求人助,只要能夠從學習中成長,從挫折中培養勇氣,並努力提昇自己的競爭力,必能揮別傷痛、化危機為轉機,一起改善族人的現狀,共同創造新天地。
成效:「百合希望小書坊」成立的目的即在此,幸有志一同的親朋好友,鼎力贊助提供相關資源,設置圖書室,三管齊教(品格、族語、閱讀)部落型自主教育,儼然成為部落孩童共讀與聯誼的中心。目前正積極與霧台國小勵古分校,協同推動民族教育課程。
(四)成立社區學苑,推動終身學習:
社區重建的主題是人,也就是社區中的生活者與行動者。換言之,若要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是需要社區居民集體學習與協同行動,不斷向賢達人士學習經驗,與友伴們分享心得,面對困難時共同勉勵、互相支持,並能夠毫不吝嗇地傳遞經驗給下一代,也就是學習與行動是同時發生,而且必須融入生活中。學習活動剛開始可以配合計畫的申請,運用善款或計畫經費,讓居民逐漸增長智慧與知識,並將所學技能付之於行動規劃中,以重建活動為目標。待重建目標告一段落後,為更進一步提升生活品質,也可辦理互動式的研習課程,例如:家庭理財講座、社區合作金融班、傳統手工藝研習、生態農園經營班、電腦研習、生產與行銷研習、傳統美食推廣班、青少年成長團體、母語研究班依照社區居民的需求舉辦。
成效:魯凱民族議會與義守大學簽署產學合作協議,配合教育部USR大學社會責任在地實踐計畫,從A計畫到B計畫邁入第三個年頭,卓然有成。[14]先前委由阿禮社區發展協會對口,導入環境監測、產業升級、文化學習、生態導覽與老人關懷等措施,並主動參與霧台鄉公所「魯凱皇家學院」,屏東縣政府「文化健康站」的成立,終身教育學習型組織在百合重建基地已然成型。
二、深化生態保育專業,培訓人才經營部落
(一)配合政府自然生態復育政策:
農委會林務局的「社區林業計畫」,即鼓勵原住民守護自己的鄉土,只要有具體的方案,除了可以申請計畫經費,培育社區居民治山、防洪、造林、疏濬、與推動生態旅遊等相關技能外,一旦社區賦能達到成熟的階段時,居民可以幫助政府從事森林巡護、生態監測、選種育苗等工作、或承覽治山防洪等工程,增加族人穩定就業的機會。
(二)持續推動生態旅遊活動:
生態旅遊是以自然生態為基礎,透過導覽解說、有限制條件(總量管制)的小眾旅遊。既然原部落先前已經有了生態旅遊操作的經驗,未來若能夠持續發展,可以鎖定喜愛大自然的登山客為目標市場,並建立遊客資料,透過網站,形成一種社群行銷的經營模式,以逐漸增加自己的會員,甚至配合話題行銷的方式,透過口耳相傳,增加自己的知名度。但前題是要營造一種令遊客永難忘懷的旅遊行程與服務態度。
(三)專家學者群之協力:
學術團隊各階段性的研究計畫,歷年來研究報告或學術論著,諸如:國立台灣大學張長義教授2002年部落地圖的研究,「山林守護,生態旅遊」創造部落生機的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陳美惠教授團隊生態旅遊的成果報告,台大森林研究所研究生賴欣怡駐地質性研究,田野調查阿禮部落獵人,2008年完成《狩獵相關在地知識的探討-以魯凱族阿禮部落為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台邦.撒沙勒教授對災後重建的論文發表,臺大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對頭目住屋文物古蹟保存石板屋基地的計畫方案,裴家騏、盧道杰兩位教授長期親訪部落踏查,山林保育共管機制之宣達與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陳慶得、君屏兩位博士量化的研究分析部落生態旅遊居民態度與近期母語復振研究報告,乃至今年國立東華大學碩士生侯懿珊小姐以阿禮部落百合花儀式為題之畢業論文,均是專家學者智慧的結晶,可謂復興部落生命的貴人,部落復興的救星,重建工作團隊可資充分參酌,應用於長期的規劃與行動策略的藍本。
(四)產業行銷班:
生態解說員、高山嚮導、餐飲管理人才、生態旅遊安全與保育巡守隊,三年來已有固定班底,對部落生態復育深具影響力,但在重建方案中發揮產業行銷之推手,投入阿禮生態旅遊樂活漫遊計畫,再培訓多位生態解說員,且能常居在部落,實際參與部落生態體驗活動。尤其是傳統獵人可擔綱高山嚮導任務,堅持留守部落,捍衛傳統領域。喜樂坊風味餐達人杜運昌、徐玉蘭,重點培訓在地餐飲人才,提供阿禮風特色餐點,進而提供食宿服務。甫成立之巡守隊,配合旅遊旺季執行勤務,負責遊客安全,肩負解說導覽的工作,平常時期落實輪值表部落巡邏,遏阻山老鼠入侵山林掠奪國寶物種,防止宵小之徒偷竊家產,而為災後鎮守部落把關的守護者,更是產業行銷的最佳代言人。
成效:「生態旅旅遊」的典範就在阿禮原鄉,前段已有紀錄不再贅述。人才培育,經營部落,已有團隊與專業導覽員,唯天候的不確定性,是本團隊最大的考驗。
檢討:巡守隊成立,巡邏任務與機制,企待重整與延續,山老鼠盜取阿禮國小40年龍柏,以及阿禮傳統領袖家屋庭院石板失竊案,至今仍未破案。[15]
三、復興原鄉傳統產業,活化部落經濟發展
(一)原部落土地適宜性分析:
土地適宜性分析是用於環境規劃中的一種評估方法,可分析自然環境中於各種土地使用的潛力與限制的分析方法。此種方法為了可以確保開發與環境保育上能有適當的利用,並能將資源作適當的分配。自救會可以請教學者專家,不定期在災區內分析氣候、地質、地形、水文、土壤、植被、野生動物、水資源、特殊聚落文化、礦物資源、坡度等相關研究,再利用這些資訊劃分農業適宜區、森林適宜區、遊憩適宜區,以突顯當地的一些生態及文化。長久居住於當地的族人也可根據自己對環境的瞭解能力,提供一些資訊,運用這些分析的內容與規劃設計的內容互相配合,既可以維護環境,也能夠有效運用當地資源。另外,空間上的利用一定要符合自然平衡的比例原則,才能達到生態復育、永續經營的目標。
成效:林務局、屏科大社區林業工作室與台24線四個部落,合作推動「里山新經濟」的發展方案,即研發林下經濟結合生態旅遊,如:林下養雞、森林養蜂、太空包菇、台灣前胡(山當歸)、金線蓮、葳蕤....的當地適重適養的經濟作物,以配合生態旅遊在地有機特產的銷售網。
(二)社區的經濟課題可從社區基層金融、社區生計產業的發展和社區合作共生產業三方面著手。
1、社區基層金融合作網:可在既有的農會信用部或儲蓄互助社的地方,金融合作組織,基礎上推動社區合作網路的發展工作。
檢討:阿禮部落最欠缺的,就是此方面的專業人才,幾乎無任何作為。
2、社區生計產業的發展:除了建構生態阿禮的網路行銷外,發展農產品之生產運銷與消費的合作組織,或許可以改善族人在市場經濟中極為不利的位置。
3、大社會合作共生產業:可與其他部落合作,或向外在大社會裡尋找有合作共生理念,關心環境生態的個人或組織,共同發展「大社會合作共生產業」。
檢討:產銷班成立,正積極推動「大社會合作共生產業」,並已創發四紅(紅藜、紅辣椒、火龍果、紅肉李)一級或二級產物,唯銷售管道,產品行銷、通路,至今尚未穩定,尤其原鄉自然農法有機紅肉李露,急需申請唯合法飲品。
(三)在原部落規劃農園藝產學合作園區:
若原部落還能規劃出農業適宜區,可以定位為農園藝產學合作園區,協助生物科技公司、農改場,培養新品種或高經濟作物,也可提供學術研究,不但可以提升族人的農業栽培的技術,或許也可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增加收入。
成效:阿禮部落蜜源植物監測已開展,從三個蜂箱開始,阿禮20箱、銘泉農場5箱、德文5箱、吉露3箱。其他如金線蓮培植,從失敗經驗中學習,換培植器皿。栽培區在阿禮、吉露、神山。葳蕤有「阿里山黃經」別稱,已有栽培與研發實例可循,尤其阿禮正邁向「愛玉村」的願景在努力。[16]
(四)組織關懷阿禮之友會:
告別舊部落,重建新社區完工後,一定要辦理「感恩活動」,邀請出錢出力,關懷災民的社會組織代表、政府組織代表、民意代表,一起前來剪綵,並賜予祝福。這些人有豐沛的人脈網絡與組織資源,有可能是未來社區推動「大社會合作共生產業」的關鍵人士。此外,可以透過阿禮部落網站釋放活動訊息,讓關心災民的善心人士,在公告欄上留下祝福話語,同時組織阿禮之友會。
成效:2010年聖誕節,曾率部落耆老群,探訪迦南養護中心,表演歌舞,敬獻慰問金給養護之家的老人與病患,此舉雖是一小步,但在受助多年的族人同胞自有不凡的意義,施比受更為有福。
(五)創造就業機會:
不論是生態旅遊、導覽解說、林業經營、農園藝栽培、農產運銷等工作,應儘量聘任自己的部落族人或當地居民,並在閒暇時間,培訓相關的工作技能,為自己創造更多的工作機會。即使無法在當地有工作機會,也可提昇族人出外找工作的競爭力。
成效:原鄉成功案例,只有蘇木古民宿,以及巴尬魯古接待家庭[17],十年來,固守部落,扛起監護守護部落義務,慘澹經營,需給予適時的濟助與奧援。
(六)設置發展基金:
吸收民間公益慈善資金,或許也可以考慮與公益團體或企業組織舉辦聯合勸募活動。然後依金融專業原則辦理設置特別基金,如果能夠獲得當地的儲蓄互助社和農會信用部門的參與合作,推動此一構想,將可以擺脫對現有金融機構的依賴。基金主要的方案將會是家戶重建財務支援方案、農業合作生產運銷貸款方案、有機生態農園創業貸款,若仍有盈餘,或許可以獎助阿禮部落之發展與研究工作。
檢討:以計畫養人,人才培育,仍需靠外力資源的挹注,百達種子文化工作室、多元就業實施方案,著力甚深,但階段性任務結束,計畫停頓,又退回原點。自主性的在地發展基金,社區發展協會或村辦公處的資金,大都是上級補助與善心人士的樂捐,且都支應於部落各項活動例行經費,無益於產業發展基金的籌措。
四、發揮策略聯盟功能,催化社區組織再造
(一)自救行動力:
賡續「危機處理小組機制」應變的功能,確保部落重建委員會生命共同體的智慧與意識,以因應極端氣候天災地變的危機,以及不確定的重建政策造成部落分崩離析的傷害。
成效:部落組織,最高權力機關「阿禮部落會議」,有公部門的村辦公處,有民間的社區發展協會,三大組織間的領導人,分工合作,透過網絡信息傳達,單一窗口指揮系統的默契,隨時可以面對突發性的意外狀況發生時,做應變處理,可為其他部落表率。
(二)網路組織:
中華電信基金會贊助,曾建置阿禮部落社群網站有六年之譜,點閱率超過50萬人次,水災重創部落是組織聯絡溝通的重要平台,建置過程對於族人的對話機制、文化傳承、情感交流與傳播訊息,實際產生了不少貢獻,唯七年前有不穩現象,雖已請託社群網站的工程師阿美族同胞法拉漢主任修復,目前檔案有保留,但無法順利上網瀏覽,部落暫無法延續利用,之前加速阿禮部落各組織成員對話空間的貢獻,功不可沒。
成效:學生群對部落文化陌生,阿禮大頭目口述歷史、部落傳說故事、部落沿革,已轉譯成漢字張貼於阿禮故事「專屬網頁」,為提升族人對部落文化史的認知,筆者會適時在快訊網頁中報導部落現況,讓遠在他鄉的族人或關心部落的朋友都能即時掌握部落消息,而散居在台灣北、中、東的故鄉人,透過網路平台正可打破時空障礙,隨時傳送第一手資料。現在都以部落格與臉書取代先前社群網站,都已結合每位族人的FBLine群組,部落對外發佈故鄉最新動態的傳媒,繼續發揮無遠弗屆、時時刻刻的連結熱線與立即性傳播的功能,足以因應數位科技時代的來臨。[18]
(三)宗教教化力:
教會信仰儼然成為部落居民的精神依歸,心靈之所託,宗教信仰融合生命教育「身心靈三合一」的教義,災後心靈重建實際上扮演著最關鍵的角色。循理會、天主教、安息日週間之「見證禱告會」或「家庭禱告」,週六、日之「主日崇拜」,以及「青年團契」,部落組織重建幹部均有該會堂之教友,重要訊息可在禮拜完聚會之後宣達,實為部落政令宣達、聯絡、溝通重要的橋樑。而今基督教中華循理會阿禮教會新建百合方舟教堂即將竣工落成啟用,千萬元的工程經費,均是教友們平日奉獻、合唱灌錄CD、手工製作藝品,再到各地巡迴演唱義賣,募款所得全數捐作興建基金,雖有區議會、年議會的贊助與優惠借貸,但大多數的建堂經費仍由信徒掏腰包奉獻,因此本教堂的落成,可為百合部落園區的新地標,見證災民雖然收入均低,但憑著信心禱告與對主堅定的信仰,綠建築、環保、耐震,兼顧安全、人文與信仰的莊嚴聖堂,可以創造神蹟奇事,更可彰顯 主的恩典與榮耀。
成效:基督教阿禮循理會、天主堂、復臨安息日教會,是部落身心靈重要依靠與信仰中心,三大教會,合作無間,發揮宗教教化的能量與功能。
(四)公關行銷網:
「沉著應變」正是部落寧靜革命重整運動最動人的寫造,統一發言人制度可應用於公關行銷網,執事者自當義不容辭,言無不盡,知無不言地闡述行銷部落的種種。屏東縣霧台鄉阿禮社區發展協會正可扮演如此角色,族人在莫拉克颱風期間表現沈著,從媒體爭相報導的盛況,部落組織應擺脫「災難明星」的光環,而是起死回生,自力奮起的勇者標竿,組織團隊不再一窩蜂隨媒體起舞,但只要關乎部落命運與未來發展有影響之議題,該一致口徑行銷部落的團結、樸質與善良的阿禮風範。
(五)部落議會制(組織運作功能):
部落會議讓居民直接民主式的參與公共議題,原是最佳溝通協調的場域,但族人的意見多元且複雜,尤其是關乎個人利益或權利,時有衝突,意見紛歧或對立的場面,因此「阿禮部落重建委員會」所扮演盱衡折衝的關鍵角色極為重要,應整合村辦公處、阿禮社區發展協會、教會、霧頭山自然保育觀光文化協會、營造勞動合作社、百合部落文化種子等祖織,藉由定期的會議廣徵民意、彙整相關議題,發揮組織策略運作功能,群策群力單一指揮系統而非寡頭領導人去面對問題,解決問題。
成效:霧頭山自然保育觀光文化協會、營造勞動合作社、百合部落文化種子,階段性任務結束後,部落組織運作機制,「阿禮部落重建委員會」重新改組成立「魯凱民族議會」,與原來之村辦公處、社區發展協會,建立綿密的組織系統,賦權增能,溝通協調,構築鷹架層疊的組織平台,發揮整體戰力。
(六)單一窗口、五方協力網:
不排斥公私協力或與非政府組織(NGO)合作的機會,創造合作共生的關係現有的社區組織必須積極地與外界互動,主動爭取可利用的資源,並妥善運用外來的資源,不論是政府組織、民意代表、非營利組織(NPO)、甚至企業組織都儘可能地建立良好合作關係以累積更多能量,重建更美好的家園。畢竟,悲痛是一時的,救濟也不可能永遠,新聞過後就逐漸會被淡忘,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對災民而言,如何把握黃金時段,依照自己心目中的藍圖,以感恩的心,回饋社會大眾的角度切入,必能夠爭取更多的支持。因此,發展合作組織與大社會的社區合作共生的關係是有其必要性。三方協力網即指「族人、政府、慈善」三合一的總體戰力,政府組織上至總統、行政院、重建會、屏東縣政府、霧台鄉公所的官員;慈善團體NGO組織如慈濟功德會、紅十字會、世界展望會、百達我為人人協會、原住民文教協會等;族人災後重組「阿禮部落重建委員會」該是構築綿密的協力網的掌舵者,如何統一窗口整合三方的協力,讓資源投注在刀口上?本文願景藍圖四大主軸可資參酌應用,祈盼族人愛物惜物,珍視慈善團體的良善美意,也尊重政府部門的重建政策,共同找尋並投入回家重建的最佳途徑。
成效:產、官、學、研四方協力,如常統合運作,組織分工,溝通協調,合作無間,政府上級單位或外部學術團體,和部落合作案仍在延續推動,尤其是百達山友團,秉持「雙百共振,一起守護」的理念,四十年不變,私情公誼,一直默默地持續關懷與協力。[19]
(七)青壯年的覺醒:
青年會的成立行之多年,爭取參與部落公共事務機會,促使青年主動積極參與部落重建刻不容緩,歷年來配合部落重要慶典活動,青年會擔綱活動之策劃與推動,已營造志工團隊之機制。阿禮青年會組織幹部,針對活動主題實施行前籌備會任務編組與分工,部落重大祭儀節慶行銷工作坊應著重形象宣導與推廣,形象宣導與推廣是社區發展的一種整體行銷,主要工作重點是規劃整體性文宣,除了網路新聞之外,也應廣結記者朋友,經由多元媒體的宣導,呈現出階段性社區重建的成果,設法創造話題以吸引社會大眾的注意,突顯阿禮部落族人的堅忍不拔,不向命運低頭的形象,同時也能夠推廣在地的生態產業與文化價值,進而激勵社區居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意願與對社區工作的認同感,使之更能夠凝聚社區意識,提振文化活力,恢復其生活信心,而本部落資訊網站可善加規劃利用,若有個人部落格或網頁,亦可連結發揮年輕人生動活潑、廣結善緣、熱心公益的特性,部落重建的接力棒正交予這群熱情有勁的年輕朋友。
成效:阿禮部落青年會組織,運作正常,且如上文擔綱部落很多要務,組織動員不容小覷。[20]
(八)敦親睦鄰族群融合:
以長治中央電台百合部落園區為「中繼生活圈」或「永久生活圈」族人離開原來部落另外尋覓新部落安居下來,不論將之定位為「中繼生活圈」或「永久生活圈」,這將是族人未來要面對的新天地,也是新生活圈的開始。長治是客家人與閩南人居多的農村社區,阿禮部落應該要瞭解如何與閩南、客家人或其他平地人互動,入境隨俗,禮尚往來,培養敦親睦鄰的氛圍。
成效:長治百合部落園區,正好位於長治、瑪家與內埔三鄉接壤的中心位置,外圍村落相處和睦,龍泉、黎明、繁華的居民常到園區運動散步,入住園區之初衷,打破社區村界與路街鴻溝,營造百合善眾群聚的生命共同體,樂見理想與現況自然呈現。
(九)成立家庭福利支持中心:
配合政府的社會福利社政系統方案與資源,以專業的社工人員,支援照顧或關懷社區內非常貧困、老殘與突遭變故的家庭。專業的社工人員也從事社區組織發展工作,可形成社區型的志願組織,強化社區能力。家庭支援中心可以成為政府福利社區化政策在地方社區的據點。
成效:從先期慈濟功德會、紅十字會,到世界展望會的志工群,乃至「魯凱皇家學院」、「文化健康站」的成立,以及大學對「部落關懷在地實踐」的計畫,發揮福利支持系統最大的功效,這些種種可是政府的一大德政。
(十)提供未來永續發展與經營的方向:
災後重建議題刻不容緩,透過部落會議研擬「魯凱部落重建綱領」,期望各級領導人均能按圖索驥,群策群力逐步規劃推動確實執行,亦即「落實PDCA重建作業,亦即規劃(plan)、執行(do)、檢核(check)、行動(action),不斷加強自己溝通協調的能力,整合族人的生活需求於重建規劃中,並結合地方紳士為自己發聲或調解仲裁,那麼,重建之路不管有多坎坷,關心阿禮部落的朋友,都會支持不輕易放棄的勇士精神,祝福並相信阿禮部落的生活環境,會一天比一天更真、更善、更美。」[21]盼能再創阿禮部落新世紀的里程碑。
成效:林浩立先生的關心與祝福,實質專文的建議,部落「不認識你,但非常感謝你。」其他各慈善單位與政府組織的朋友,十年來給予永續發展與經營的資訊提供,充滿知識力與啟發性,至今從未稍減,點滴在心,無從忘懷。更深遠的是成立「魯凱民族議會」,台邦.撒沙勒秘書長、首席顧問杜正吉鄉長,長年對原住民族自治的貢獻,魯凱族16個部落代表推舉個人為第一、二屆主席[22],阿禮為點,16個部落為線,16個原住民族群為面,原住民族委員會責無旁貸,就是台灣原住民的體,該體現十年重建的檢視,策勵未來永續發展與經營之道。這份報告,不揣淺陋,見諸大方之家,不吝批評指教。
伍、總結:延伸議題、建議與結語
一、延伸議題:
原住民族土地議題,還我主權,仍是台灣原住民族共同的意識與決心,但非朝私有化,而是朝集體權爭取,回歸共有、共管、共治、共享的目標而努力。但屬「地權」之《原住民族土地或部落範圍土地劃設辦法》和《原住民族土地與海域法》,屬「地用」之「國土計畫法」,此三法跨部會的重大法案,牽涉「原住民族傳統領域自然主權」之定位,以及「原住民族自治法」立法與民族自治之遂行,至今唯聞  蔡總統英文女士道歉與肯認自然主權先於現行法律之說,未有明確立法的通過與政策的訂定,因此魯凱民族議會的第二屆第一次大會2019/03/29[23],誠懇呼籲政府現行之「國土計畫法」說明過程要遵守「由下而上」的民主精神,廣泛徵詢部落族人意見,尤其至為關切之「土海法」與「原住民族自治法」,請政府承諾之餘,能有前瞻性與具體性的實際作為。
二、建議:
政府的重建政策,自有其整體性的考量與決策,阿禮也曾力抗劃定安全堪虞特定區,強迫部落遷建政策的擬定,2010225日部落會議提起行政訴訟,從訴願到判決,纏訟二年有餘[24],阿禮未能勝訴,但在進退與政府部門磨合之間,在感恩與重建訴求的交流之中,幾年來頗多共識與因應策略,揭櫫大端,提供公部門遠望策進的建議:
(一)賡續原鄉生態旅遊優勢,實踐「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
阿禮部落會議2015/08/22大會通過,提案建請主管機關協助阿禮部落劃設「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依據「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劃定作業要點」辦理。說明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的劃設目的是為了保護無法以人力再造的特殊景觀、應嚴格保護的動植物生態環境以及重要史前遺跡所呈現之特殊自然人文景觀,其最大優點是能夠降低遊客對區域內的居民及環境干擾,提升當地的品質,且可以收取遊客服務的解說費用作為維繫生態旅遊的管理基金。
阿禮部落位於原住民保留地內,且部落中含有眾多歷史遺跡形成的特殊人文景觀,符合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的劃設條件。於2016323日時屏科大社區林業研究室和屏東縣政府的張科長已經和村長、總幹事、牧師及頭目說明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的劃設目的及內容,並於72日的保育諮詢委員會中決議請屏東縣政府、部落及交通部觀光局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共同研商,進一步規劃劃設事宜。
但是阿禮部落會議早已取得部落的共識,並全數表決通過進行劃設申請案,時任阿禮包明堂代表在定期會中提案時,卻因其他部落––好茶、大武、霧台、神山,其他代表亦相繼聯署提案,四個部落要齊頭一起辦理,但各部落意見分歧而延宕至今。
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劃設的影響,對遊客與當地居民限制區內遊客行為,阿禮部落居民達成共識,非經專業導覽解說人員導覽,不得擅闖,且行為需受專業導覽解說人員管制,違者罰鍰。發展觀光條例係規範及限制遊客行為,對居民活動、原有土地編定等已另有目的主管機關法令規範之事項不生影響。而遊客需向政府繳納導覽解說費,費用增加致使區內旅遊市場向高端傾斜,低價旅行社及非預約的散客會減少。導覽解說費用於支付專業導覽解說人員津貼及聘僱人力巡守維護環境,促進在地就業、環境永續,並降低遊客干擾,提升生活品質。深知發展觀光條例第62條第2項:「旅客進入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未依規定申請專業導覽人員陪同進入者,有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得處行為人新臺幣3萬元以下罰鍰。」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專業導覽人員管理辦法第14條:「專業導覽人員陪同旅客進入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得由該管主管機關給付導覽津貼。前項導覽津貼所需經費,由旅客申請專業導覽人員陪同之費用支應,其收費基準,由該管主管機關擬訂公告之,並明示於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入口。」
魯凱民族議會台邦.撒沙勒秘書長建議:「族人可以透過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的劃設作為實踐部落主權的第一步,或作為族人或部落學習自治與傳領管理的機會。另外,也建議公所未來:一、應確立專業導覽人員的資格限制及受聘管道(專業與在地優先、);二、設立管制站嚴格執行導覽人員陪伴制度;三、發揮公權力(警力維護及主管機關稽核)。以上三項工作能夠落實,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才會名實相符,得到部落與族人支持。」[25]綜上所述,阿禮早已準備好了,但至今尚未成行,透過本論壇,尋求解決之方。
同時在既有的生態旅遊優勢基礎上,支持原鄉「綠色保育標章暨林下經濟」推廣工作。2019/05/31-06/01在《阿禮部落原鄉監測與巡護》專文中,屏科大森林研究所林軒宇同學報導:「阿禮路況良好、無越境盜獵、陷阱放置現象,大型哺乳動物、大型猛禽繁多,但今年冬季大旱,森林植物、紅肉李等果樹花況極差,幾乎不見開花,因此養蜂產業恐較為吃緊,僅少數如冇骨消、大葉溲疏有較具規模花況提供蜜源,現值蝶況良好,如鳳蝶科、斑蝶科、蛺蝶科最為興盛,尤其紫斑蝶、青斑蝶最為豐富,可於上述蜜源植物觀察到。….[26]含淚感恩十年後阿禮部落生機有望,隨即將2019/05/30(星期四)于霧台鄉公所舉辦的「綠色保育標章暨林下經濟推廣座談會」隨堂紀要《森林秘境,看見生機》播文到臉書[27],呼籲族人繼續朝向屏東科技大學陳美惠教授團隊、林務局長官與財團法人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等單位的合作,學習呵護森林,友善土地,多元生物共同活存的一條生路。在轄區國有林地,不破壞水保原則,林間種植作物,促進土地權利人收益,突破法規:森林法第6條第2項「無林下經濟」,不破壞森林環境,永續經營,內政部增列「林下經濟經營使用」,呼應107/05/24內政部容許造林、苗圃、林下經濟經營使用,成立團隊生產「台灣金線蓮、森林蜂產品、段木香菇、木耳。作業器材等物品,可移動無破壞環保為主要考量,如森林養蜂避開虎頭蜂威脅。其他如如何操作原保地、私有地、公有租地(向鄉公所申請、審查),填列申請書等技術層面,共同分享森林生態系之多元服務價值,在不破壞森林、永續經營及里山精神,朝向永續經營的正面發展,促進台灣林產業革新。陳美惠教授專題演講:「里山資本的保全與活化──霧台鄉的林下經濟實務。微型永續經營模式,非大規模開發,主軸仍以生態旅遊方式。莫拉克災後十週年,文化流失最憂慮,農業嚴苛考驗。應以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iative)三則法:願景、方法、確保多樣化生態系,傳統知識與現代科技,將原生百合花研發納入產官學研經營體系,但要堅守林下經濟定義:『藉助林地的生態環境,在林冠下展開林、農、牧等多種項目的複合經營,甚至發展旅遊,環境教育,森林療育,顧及林木生長及非木質林產物生產,充分發揮永續經營的綜合效益。』教學示範場域,如屏科大達仁林場、森林系苗圃等地可做參照。」
繼之,慈心有機農業發展基金會陳曉萱股長與龔靖雯專員提出「綠色保育推廣──田裡足跡走向幸福」,綠色保育標章,田字設計,田裡發現蛙類、鳥類、獸類、人類足跡,萬物和諧共存。生態保育與經濟活動並重且循環不息。綠色保育,耕作基本原則:1、不施用化學農藥、化學肥料、除草劑,或天然但有害環境。2、提供生物覓食、棲息的友善環境,朝向生物多樣性的目標。秉持林下經濟經營三大原則:1、維持森林原有功能。2、不施用除草劑及不使用化學肥料。3、維持森林植被。生產標準定位在:「綠保模式、防範污染物、有機土水、永續經營。」為部落有機經濟生產的重要指標。
(二)關注長治百合園區弱勢,發展「多功能公園化的部落」:
    20141116日吳副總統敦義先生蒞臨長治百合部落園區關切部落族人[28],於文化廣場意見交流,當下提出三大訴求:「(一)『屏東縣霧台國民小學勵古百合分校」能升格為「國立魯凱族民族實驗小學」:感謝政府以及各慈善團體使我們在這裡有個安全居住的地方,更感謝的是有一個可以使孩子們可以在地就近上學的學校,唯學校的設立雖使百合部落漸趨健全,但魯凱文化幾近斷層失傳,民族教育迫在眉睫,而百合部落住民大部份為魯凱族,我們希望這所學校不單只是一個基礎教育的搖籃,更期盼它是一所魯凱民族實驗學校,在這關鍵時刻承擔魯凱族文化教育傳承的責任,所以我們剴切請求副總統鼎力襄助亟待文化復振的脆弱族群。(二)讓百合部落園區十間教堂擁有『所有權狀』,確立『百合十字部落』信仰中心:百合部落園區十多公頃的土地上,矗立著基督教循理會、安息日、長老會、天主堂四個教派,共10座教堂搭建高舉基督救世的十字架,這是全世界教堂數量密度最高的地方,每至禮拜時間,此起彼落的琴聲、讚美聲,聖誕季節之眾星照耀,氣勢非凡,是個頗具宗教特色,可媲美萬金教堂,吸引信徒朝聖的信仰中心,我們請求副總統協助我們規畫與營造,並能將自籌經費建堂的教會,不但有「使用權」也能擁有「所有權」,圓我們百合十字部落聖地的夢(目前劃歸為縣政府所有權)。(三)營造永久屋基地為『親水性公園化的長治百合部落園區』:夏天炎熱,冬日乾燥,草木缺水,綠美化工程,依賴水罐車或自來水灌溉,實非長久之計,居民常感不適,建請從水門援引原鄉隘寮溪水,溝渠通往長治百合部落園區,配合洩洪池、生態池以及環繞園區大水溝,期能水流循環,活水常年流動,取水蒔花澆木增進便利性,水道養魚池塘垂釣附加怡情性,打造如詩如畫公園化住宅區,再造石礫荒地有綠洲的奇蹟。」
    四年多來,除了第二案百合部落園區十間教堂擁有「所有權狀」,配合永久屋政策,地上權歸教會使用,土地權仍屬公有地,稍獲緩解。但是第一案「屏東縣霧台國民小學勵古百合分校」能升格為「國立魯凱族民族實驗小學」,以及第三案營造永久屋基地為「親水性公園化的長治百合部落園區」,付之闕如,較諸其他重建基地,如普羅旺斯的禮納里部落、咖啡飄香的吾拉魯滋部落園區、人間有愛慈濟和永齡農場關照的杉林大愛園區,此處可是百廢待舉,沒有特色產業可賴以維生。空氣汙染更嚴重,可謂五味(飼料廠異味、雞糞、豬糞、農藥、堆肥)雜陳的重建基地。十年隱忍,災民只能屈就如此惡劣環境,不敢有太大的激烈抗爭,因為這不是我們原有的土地(飛地),魯凱族民族性聽天由命,沉默訥言,忍耐到底。期許透過本論壇,再度誠懇呼求建議:
1、  第三期永久屋居住權:屏東縣政府潘孟安縣長首肯開放備災用地,提供給阿禮與吉露兩個部落,第一、二期未獲配永久屋之災民,建造第三期永久屋,圓其回歸部落大家庭之心願。感恩之餘,但其土地使用、分配住戶、資格審查、房舍設計、工程監造、環境評估、造屋經費等等問題,仍是另一個問題的開始,亟需公部門輔導單位,與在地組織「社團法人屏東縣霧台鄉百合永續發展協會」密切研商,共謀解決之道。
2、  水資源開發:西魯凱母親之河––隘寮溪,溪水可否引到長治百合部落園區?(距離農用灌溉水道支流不到一公里),與百合路、文化街與魯凱街之溝渠相連,連到洩洪池、蓄水池以及生態池,構築百合部落園區水流活化循環圈。
3、  綠美化部落:水源充足,自可廣植大樹,舒緩炎夏之酷熱,林下民俗植物,如百合花之培植政策,與百合部落園區之名,相得益彰。
4、  原鄉特產生產窗口:恢復產銷館特產櫥窗與銷售據點,搭配生態遊農特產品之銷售,有機作物小米、紅藜、紅辣椒、火龍果、樹豆、紅肉李……,紓解滯銷瓶頸,解決小農經濟生產的困窘。
5、  親水性多功能游泳池:水源充沛前提下,若能提供園區土地,採BOT方式招商,建造多功能游泳池,平日訓練游泳選手(20多年前舊好茶曾培訓過全國冠軍的游泳選手),假日開放為親水遊樂場,兼可消暑,又可營造特色遊憩據點,配合部落導覽遊程,吸引遊客暢遊逛逛百合園,開創生機。
6、  情訂百合鞦韆:長治百合園區門口景觀,魯凱鞦韆架已完成啟用,串接百合入口魯凱皇家學院前庭情人步道,連結南島世紀婚禮的規劃與動線,創造情人熱門景點,精彩吸睛度可期。
7、  深度旅遊轉運站:非汛期辦理生態旅遊套裝行程,幸福巴士啟動,擴大營運,深入台24線生態旅遊廊道,搭配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之運作。
8、  綠化渠道岸邊休憩亭:左岸魯凱咖啡、右岸紅藜茶香頌廊道、百合中路漫遊區,每一家可在文化語彙圖騰庭前,銷售當家私房特色產品,營造「家家藝術櫥窗店面,戶戶傳統故事巷弄」之氛圍,各休憩點搭配部落藝人表演場域或藝術佈展空間。
9、  改善空污問題:重申空氣汙染嚴重,百合園區五味雜陳(飼料廠異味、雞糞、豬糞、農藥、堆肥),亟待解決之沉痾,此沉痾不解決,營造「親水性公園化的長治百合部落園區」,無異是緣木求魚,永遠是一場夢。
10、 極端氣候生態遷移:延續重建綱領的態遷移的理念,2011311日本東北大地震,其防災措施,離災區至搬遷高地居住,不得回原災區,但也沒有強制一定全部搬遷,該漁業戶仍往返謀生,此與我提出之生態遷移彈性經營模式,不謀而合。另原居住地限制使用,不得居住,對傳統世代居住者,是嚴苛考驗,與現住百合園區永久屋的族人,原鄉無居住權,但有所有權,永久屋基地有使用權,但無所有權的命運相同。另外日本新潟縣中越地震是發生於20041023日,強度為日本氣象廳地震規模6.8,其後有多次6以上餘震,[29]其重建政策可資參酌:1、災民有強烈共識,充分表達溝通。2、村民價值觀,尤對傳統文化,相當堅持。3、留在原地重建,錦鯉育種,鬥牛高峰會,吸引觀光客。4、復興之道,引進駱馬產業(外來種),養麋鹿,不養寵物,容易照顧,能吸引外來者。5、農場經營模式,餐廳,親子旅遊,親族旅遊。6、留居戶,有活力有生機,居民熱心。日本15年前中越災變,至今是災後重建的成功案例,呼籲族人危機意識感要有,但創生時代來臨,與其宿命抱怨天災,不如挽起褲管,捲起袖子,投入重建行列,共謀求生之道。
三、          結語:
    「其實災前災後我們都一直在這裡,生活好好的,為什麼要離開?」放棄永久屋配住權,固守部落,十年有餘的穌木古主人包泰德一席話,代表歲月無驚,部落無恙,依然靜好淨美。每回行經台24線阿禮與吉露段臨時便道的護坡工程,想起去年20184月公墓竣工啟用儀式……,數算點點滴滴,政府部門所做的努力與貢獻,深覺「感謝  政府的德政」絕非往年官場的八股套語,真正滲入心底深處無以言表的謝恩真情。
    十年前勾勒發展願景、架構論述、預期成果嚴謹性或許不足,行動過程中更需專業理論分析與嚴謹研究方法支持,這也是個人想要透過本論壇的發表,舉凡非營利組織、經濟效率、財政管理、管理學、領導、計畫與評鑑、哲學思維、多元文化、研究方法,乃至現行「國土計畫法」衝擊原住民族土地使用權益等議題,仍要廣賴學者專家、在地部落的意見,才有助於更全面性、有效性檢驗本願景規劃,也讓個人肩負傳統領袖之名,更能專心從事部落事務,進而與學術研究結合,繼續關注、推廣、保存、延續部落文化,為部落的生存發展與永續埋下希望的種子,讓巴冷公主的愛鄉戀故土之情轉為綿長而務實的行動力,讓殘破的山河冒出新芽,美麗的部落破啼為笑,不再漫漫長夜裡獨自哀愁與哭泣。

電腦鍵盤敲敲停停,翹首遠望,西魯凱族傳統領域地標,霧頭山Parathudane[30]山頂晴空乍現,《3.5公分的隙縫》文獻完稿,宛如戲鳳舞龍般的乾坤發想,國境之南的八月天,天氣燥熱,氣候不穩,惟望原鄉試金磐石,撐住故鄉的泥土、山河與密林。


備註:參考文獻與網路連結均附載於各頁標註欄裡。



[1] 魯凱族阿禮部落傳統領袖、魯凱民族議會主席、百合希望小書坊負責人、國立屏北高中小清華原住民實驗專班閱讀課程教師、義守大學原住民族學院暨輔英科技大學博雅課程兼任講師
[3] 林修澈(2018)《台灣原住民族部落事典》新北市:原住民族委員會P.271
[4] 原文:アデル社の住家(高雄州屏東郡)戶主 バリウス.ラブラシ(頭目)沿革 當社は現在標高1300米の地點に在つて、今より約300年前コシアボガン社より103030を以て分離して來たきいふ。移住の動機は原居住地が下バイワン社、ビュウマ社バイルス社等き仇敵關係におつて相互の殺傷頻繁で生活が安穩でなく且亦農耕、狩獵に不便でおつた為きいふ事である。其後約270年前頭目系28名の者台東廳下大南社より移住合併す。大正310月南蕃銃器引上げに際しブダイ社は之れに應せず官に反抗し當社に應援方を中込んだ為蕃丁約50名は之れに應援反抗したがブダイ社の降伏き共に當社も亦降伏した。交通タラマカウ社--(徒步約10)--アデル社又は屏東驛--(タクシー)--サンテイモン社--(徒步20)--ブダイ社--(徒步12)--アデル社
[5] 田調文中所述蕃社(部落)名稱暫以羅馬拼音音譯
[6] 台灣總督府警務局裡蕃課(1938)《高砂族調查書/蕃設概況》p267-268(中譯本2011)
[7] 翁禎霞(2010/5/23),聯合報。
[8] 李珊(2010),光華雜誌。
[9] 包基成(2012)《雲端上的Adiri-阿禮部落見聞錄》屏東瑪家: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P.10
[11] 林浩立(20100113)《阿禮部落重建家園之我見》www.88news.org/?p=1714
[12] 百合希望小書坊成立於2010年,係阿禮部落傳統領袖配住之永久屋,文化傳承之基地。https://lavuras.blogspot.com/
[13] 邱才彥(2012/05/25)《阿禮部落古物離厝》紀錄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mJJ_eSilJo&t=190s
[14] 包基成(2018)義守大學USR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博覽會解說導覽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Ta5o-WpSkE&list=PLdbSjMr2u19xnSF9CSX4i5d0xHUjWJUZF&index=32&t=18s
[15] 阿禮國小9龍柏慘遭腰斬民心痛 2014-11-24 TITV 原視新聞https://www.youtube.com/watch?v=5Vh4kK6Ay0Q&t=4s。阿禮石板椅背遭竊奪,神聖空間石板空缺 2016-01-07 TITV 原視新聞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hlmgg1jupU
[16] 綠色保育標章暨林下經濟推廣座談會(2019/05/30)《森林秘境,看見生機》紀要https://www.facebook.com/lavulas/posts/2589742491058568
[19] 包基成(2018)《甘棠遺愛牽繫百達與百合的故事--袁國柱神父逝世20週年紀念文》https://www.facebook.com/lavulas/posts/2043427915690031
[20] 包基成(2019/06/01)《阿禮新希望》https://www.facebook.com/lavulas/posts/2593564340676383
[21] 林浩立(20100113)《阿禮部落重建家園之我見》www.88news.org/?p=1714
[23] 台邦.撒沙勒(2019)魯凱民族議會大會紀錄https://www.facebook.com/taiban.sasala/posts/2595225140494203
[24] 包基成(2012)《雲端上的Adiri-阿禮部落見聞錄》屏東瑪家:原住民族委員會文化園區管理局P.122-P.128
[25] 台邦.撒沙勒(2017)《霧台鄉「自然人文生態景觀區」的問題與建議》
[26] 林軒宇(2019)《阿禮部落原鄉監測與巡護》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761231710625964/permalink/2364810473601405/
[27] 綠色保育標章暨林下經濟推廣座談會(2019/05/30)《森林秘境,看見生機》紀要https://www.facebook.com/lavulas/posts/2589742491058568
[28] 包基成(2014)《吳副總統敦義先生蒞臨長治百合部落園區訪談紀要》https://www.facebook.com/lavulas/media_set?set=a.884280401604794&type=3
[29] 井內加奈子(2019/5/30)《未來挑戰--東日本大地震及海嘯八年後的重建行動檢討》魯凱民族議會論壇https://www.facebook.com/lavulas/posts/2593407550692062
[30] 霧頭山Parathudane,西魯凱族語,團結之義。

◎感謝       原住民族委員會  章正文副處長與霧台鄉公所盧志良助理提供的照片。













沒有留言: